教学教研

首页 >> 特色育人 >> 教学教研 >> 正文

【双师课堂】多维度共析电影《第二十条》

发布日期:2025-10-13    信息来源:    作者:     供稿:     摄影:    编辑:郭磊

5月27日,通识教学部徐佳老师与电影评论中心李晶老师在《生活中的经济学》课堂上,以《第二十条》为切入点,通过跨学科对话带领学生从经济、法理与艺术三重维度,探讨了追求公平正义过程中制度变革与社会成本的博弈、法律逻辑与现实情境的碰撞以及艺术表达对法治精神的解构与重构。

从法律经济学视角切入,徐佳老师剖析了法律变革中的路径依赖理论,指出司法惯例往往成为法律变革的障碍。在《第二十条》中,法律变革不仅关乎社会公平,还需兼顾经济发展的需求。李晶老师则通过影片中的案例,详细展开“一主两辅”的叙事结构,通过检察官韩明突破惯例、重启调查的过程,阐述了法律变革对社会公平与效率的影响,以及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徐老师强调,做正确的事情往往需要付出代价,但这种代价不应成为阻碍我们追求公平正义的理由。法律变革的成本效益分析,不仅要求我们考虑经济因素,更要求我们以长远的眼光看待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



影片以“正当防卫”条款为核心冲突点,构建了司法实践中“情”与“法”的激烈碰撞。李晶老师指出,导演通过检察官韩明的司法困境叠加普通民众遭遇霸凌、弱势群体维权无门,将刑法第二十条的适用争议具象为鲜活的人物命运。徐老师指出,影片中“村霸霸凌”场景里,受害者的反击是否构成正当防卫,不仅涉及法律条文的机械适用,更触及伦理情感与社会公序的深层博弈。接着,徐老师以影片原型“聊城于欢案”为例,指出司法实践中常面临“防卫限度”等认定的困难,并引导学生们思考,电影中类似见义勇为的公交车司机和阻止校园霸凌,法律如何既保护受害者权益,又避免防卫权滥用?

undefined

作为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第二十条》的艺术价值在于其对社会肌理的深度解剖。李晶老师分析,影片通过群像塑造——从检察官到市井小民,从受害者到施暴者——构建了一幅立体的法治生态图景。“现实主义电影的使命,是让法律从条文走向生活,让正义从抽象走向具体。”李晶老师指出,影片通过艺术化的情节设计(如喜剧元素与悲剧内核的交织),将严肃的法律议题转化为公众可感知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观众对法治建设的参与意识。正如片中反复出现的“真相追寻”母题,不仅是司法程序的要求,更是对公民知情权与监督权的呼应,体现了电影作为公共讨论平台的社会价值。

undefined


两位老师从经济角度分析路径依赖理论和制度变革的成本,从法理层面揭示正当防卫适用面临的难题,而电影艺术则将抽象议题转化为可触摸的现实体验。这种跨学科对话,不仅让学生理解“正当防卫”条款背后的复杂博弈,更让他们意识到法治进步是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法律变革既需要司法者突破路径依赖的勇气,也需要社会整体对成本的理性承担,更需要文艺作品持续传递法治信仰。

课堂尾声,李晶老师强调:“现实主义电影的价值,在于让每个观众成为法治进步的见证者与思考者。” 徐老师则以影片台词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作结。这堂跨越法学、经济学与电影学的深度对话,不仅是对《第二十条》的艺术与思想解构,更是一堂关于公平正义的叩问之课。正义的实现既需要制度的理性设计,也离不开每个个体对真相与良知的执着追寻。

undefined

学生反馈:


电影中的那些被霸凌的村民、为真相奔走的受害者,他们的故事让我真切感受到“公平正义”四个字背后的重量。这堂双师授课,让我从经济学思维看到了法律变革中的社会成本考量,让我从法律的视角也了解了制度的进步从来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无数人用勇气和理性一点点推出来的,同时,从艺术的角度学到了我平时看电影不会关注的镜头语言。最触动我的也是那句“法,不能向不法让步”。如果我遇到校园霸凌,我也会用拿起法律保护自己保护受害者,至少可以像影片中面对不公时发声的勇气。

——软件(专升本)2401 郭维娜


这堂双师课,李老师用电影镜头带领我们看见现实,徐老师则以经济的逻辑和法律制度视角带我们解读公平正义。李老师对现实主义题材片的解读,让我回忆起我看过的《我不是药神》等作品,原来优秀的现实主义电影从不提供简单答案,而是抛出问题,让观众在思考中接近真相。以前,我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认知,但这节课让我明白正义的实现是立体的,不是一蹴而就的理想主义,而是要平衡多方利益之后的务实主义,是需要每个普通人在生活中坚守的。

——软件(专升本)2402 赵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