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课堂】影视与美学的交织:爱情悲剧《梁祝》的跨学科对话
发布日期:2025-10-11 信息来源: 作者: 供稿: 摄影: 编辑:郭磊
近日,通识教学部赵振滔老师(哲学专业)与电影评论中心杨增慧老师(电影专业)在6教202《美学漫步》课堂上联袂开讲,从美学与影视的双重视角深度解析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梁祝》。通过学科碰撞与艺术交融,这场双师授课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思想与审美的盛宴。
课程在《梁祝》悠扬的旋律中拉开序幕。杨老师以徐克执导的经典影片为切入点,从导演风格、人物塑造和视听语言三个维度展开分析。她特别指出,影片中“蝴蝶”意象的运用不仅象征自由与新生,更突破了传统女性角色的桎梏;而“古琴”作为情感载体,与剧情发展紧密交织。杨老师以影片片段为例,生动展示了徐克如何通过光影、色彩与构图,将古典美学与现代电影语言完美融合。
赵老师从美学理论出发,剖析了《梁祝》的悲剧本质。他强调,悲剧之美源于社会力量的激烈冲突——以梁祝为代表的自由恋爱追求者与封建卫道士之间的对抗,最终以非正义势力的胜利形成悲剧结局。赵老师以《俄狄浦斯王》杀父娶母的故事和《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为例,进一步阐释:“真正的悲剧审美需从哀伤升华为振奋,梁祝的殉情不仅是爱情的终结,更是对封建制度的英勇反抗。”他结合剧中“怒斥苍天”“化蝶”等经典场景,揭示了作品超越时代的抗争精神与人文价值。
在互动环节,两位老师围绕“古琴意象”再一次展开跨学科对话。杨老师从电影符号学角度分析古琴作为情感媒介的叙事功能;赵老师则以“琴者,情也”为引,探讨乐器与情感互为表里的哲学内涵:“梁山伯从‘五行缺一’到琴韵动人的转变,正是爱情觉醒的美学外化。”这一讨论将课堂推向高潮,同学们纷纷就意象象征、悲剧审美等话题踊跃发言。
课程尾声,赵老师总结道:“《梁祝》的永恒魅力,在于它既是凄美的爱情史诗,更是追求自由的精神火炬。”杨老师则鼓励同学们:“电影是美学的载体,而美学是生活的镜子。希望今天的课堂能让大家在艺术中发现思想,在思想中感受美。”
此次双师授课以《梁祝》为纽带,打通了影视艺术与美学理论的学科边界。同学们不仅领略到经典作品的多元解读可能,更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深化了对审美价值与社会意义的思考。课后,不少同学表示,这场课程激发了他们探索人文艺术的新视角,也点燃了对跨学科学习的热情。
本次双师课堂从影视和美学的角度来鉴赏《梁山伯与祝英台》,我领悟了悲剧的美学。从影视的角度出发,才女祝英台女扮男装求学,与梁山伯相恋,遭家族阻挠,双双殉情化蝶。而蝴蝶这个意象又隐喻了自由恋爱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从视听语言出发,分析了画面中色彩、景别、镜头运动进行深度剖析。从美学的角度来说社会力量“非”大于“正”,艺术审美上,痛感与快感交织。
——信管2301茹荷雅
通过双师课堂讲述,我在电影跟美学两个方面又一次深刻理解了《梁祝》这部影片,深刻领悟了悲剧的美学,同时也从电影的角度去再一次的领略他们凄美的爱情故事,两位老师各自在自己的领域为我们讲述这一故事,加深了我对我们所学内容的理解,让我感受到祝英台殉情的伟大,及其勇于反抗封建势力的勇气,他们的爱情让我为之震撼。
——资产2301梁锦康
在双师协作的《悲剧美学》课堂中,我获得了远超预期的学习体验。以经典剧目《梁祝》为切入点,两位老师从不同维度展开深度解读,让我对悲剧美学的认知产生了质的飞跃。影视视角下,我掌握了光影变化、蒙太奇手法如何塑造压抑的叙事节奏;美学视角里,我更明晰了悲剧通过矛盾冲突构建张力,在人物的抗争中升华艺术价值的深层逻辑。
——数据2301王钰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