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通识教学部在7教308智慧教室成功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双师授课示范课,通识教学部徐佳老师与电影评论中心李晶老师以“法律+电影”双重视角共同讲授“罪刑法定:刑法与社会生活”,展示了一场融合法律知识与电影艺术的精彩课堂。本次示范课由通识教学部主任张晶晶老师主持,我校校级督导张晋老师受邀参与本次活动并对双师课程进行点评与指导。


聚焦现实题材电影,引入法治探讨主题
课程开始,徐佳老师以张艺谋导演《第二十条》影片中围绕正当防卫展开的情节为本次课程的核心切入点,详细阐述了正当防卫在法律条文中的复杂规定,以及司法实践中面临的困境,成功将学生引入对当代法治问题的深度思考。李晶老师则结合影片《二十一条》中的核心剧情,提出“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引导大家不仅要关注正当防卫本身,还可以思考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

剖析刑法三大原则,解读法治精神内核
课程的第二部分,两位老师伴随着电影叙事的深入,逐一为大家解读刑法三大核心原则:罪刑法定原则、平等适用原则以及罪责刑相适用原则。从电影片段到法律知识,再到电影知识。让我们对熟悉的电影片段有了多角度的理解。
徐老师讲解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有明文规定必处罚”,说明法律条文必须清晰具体、不可随意类推,为公民行为划定明确边界;平等适用原则在课程中借助镜头语言得到生动诠释,电影里不同身份人物的情节设置,展现出传统理念与司法公正的激烈碰撞,无论身份地位如何,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允许有超越法律的特权;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则直观呈现刑罚轻重需与犯罪行为和刑事责任相匹配的司法逻辑。
随后,李老师从从电影艺术角度切入补充,解读“温暖现实主义”的独特内涵:温暖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虽扎根现实,却以迂回温情的方式呈现问题,让观众保持客观视角。通过分析《第二十条》中的对角线构图、过肩镜头等艺术手法,揭示导演如何运用电影语言传达法治精神。



深度研讨双师授课 共探教学优化路径
课程结束后,张晋老师肯定了课程的六大亮点:一是双师教学模式新颖前沿,老师配合默契、节奏紧凑;二是选用热门影片《第20条》,内容吸引力强;三是讲解逻辑思维严密,法律与电影结合巧妙;四是PPT制作简洁,避免满屏文字;五是情节选取与理论配合紧密,电影手法讲解有新意;六是重难点总结突出。并提出要调整老师站位、加入思政元素的建议。张晶晶主任对未来的双师课堂提出了更高的期待:本节课中“常理判断与法律原则的冲突”应是关键教学点,双师课堂上可以进一步强化互补或对抗形式,以带动学生思维碰撞。她尤其强调,双师授课无论以各种形式呈现都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否则就只是学科的叠加而不是真正的“学科交融”。


此次双师授课示范课是我校通识教学创新道路上的重要实践,通过跨学科融合的方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为培养具备综合素养的人才提供了新路径,更为未来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撰稿 | 王雨晨
图片|李文斌
审稿 | 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