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首页 >> 特色育人 >> 教学教研 >> 正文

双师课堂|以《乔乔兔》剧本杀探索战争中的矛盾与觉醒

发布日期:2025-05-07    信息来源:    作者:     供稿:     摄影:    编辑:郭磊

2025年4月21日,电影评论中心的张红斐老师与来自创意写作学院的冯泽老师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双师课堂。两位老师用奥斯卡获奖影片《乔乔的异想世界》作为案例,通过“剧本杀”与小组讨论的互动形式,带领学生深入剖析战争背景下的人性矛盾与成长。

图片一、经验与虚构:学生化身角色,体验心理战争

课程前半段以“剧本杀”形式展开,学生分组扮演电影中的关键角色,如狂热纳粹少年乔乔、其母亲罗茜、犹太少女艾尔莎,以及乔乔幻想出的“希特勒”。通过台词互动和情景演绎,学生亲身体验了主角乔乔从盲目崇拜到自我觉醒的心理转变。

图片“杀死兔子”和“投掷手榴弹”两场经典片段被搬上课堂。冯泽老师说,虽然我们没有参与过战争,却可以通过对历史和故事的阅读,对战争片的想象,尝试用虚构的方式体验电影情节。学生通过即兴表演,还原了乔乔因懦弱被嘲笑的挣扎,以及他在幻想与现实中分裂的矛盾。张红斐老师说,这部电影的独特之处在于用儿童视角解构战争,心理层面的对抗比物理战争更触目惊心。

图片二、冲突与矛盾:亲情、种族与自我的和解

冯泽老师用提问的方式帮助同学们寻找影片中的矛盾。影片为什么着重展现乔乔和罗茜、乔乔和希特勒、乔乔和艾尔莎的关系?通过小组讨论与汇报交流,同学们发现影片中的三重矛盾:

1. 亲情矛盾:母亲瞒着乔乔收留犹太少女,并且在家庭主妇的身份下还有其他反战工作。

2. 种族矛盾:乔乔意外发现犹太少女艾尔莎,通过与艾尔莎的接触,逐渐发现犹太人和雅利安人似乎并无差别。

3. 自我矛盾:乔乔幻想出的希特勒时刻对他进行的纳粹教育,让乔乔压力很大,面对选择时,频频陷入挣扎。

张红斐老师说,导演用饱和色彩和荒诞手法消解战争的残酷,但内核是对个体成长的深刻关怀。

图片三、悬念与伏笔:诗歌与和平的寄语

课程后半段,冯泽老师和张红斐老师引导同学们依据找出的矛盾,思考情节的发展,依据已知的情节内容,矛盾会怎样发展,最终会如何结束。同学们通过妈妈外出发放传单的伏笔推测出妈妈可能会遭不测。张红斐老师借助继续妈妈“高跟鞋”和“系鞋带”的细节隐喻,揭示妈妈被绞死的结局,红色高跟鞋和“系鞋带”意象是自由与成长的隐喻。

冯泽老师说,妈妈牺牲后,乔乔选择继续保护艾尔莎,乔乔最终将幻想的“希特勒”踢出窗外,标志其完成人性觉醒。

图片课程以德国诗人里尔克的诗句做总结:“允许一切发生,接受生命中的美好与恐惧。”学生们在讨论中反思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呼吁“世界和平,拒绝战争”。

编 辑:安志博

责 编:张红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