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首页 >> 特色育人 >> 教学教研 >> 正文

双师课堂|在影像与心理的交织中探寻“献身”的真谛

发布日期:2025-05-07    信息来源:    作者:     供稿:     摄影:    编辑:郭磊

2025年4月22日下午,电影评论中心的郭磊老师与通识教学部的陈艺华老师共同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双师授课。本次课程以东野圭吾的小说《嫌疑人X的献身》及其日本版同名改编电影为载体,从文学叙事、电影语言与心理学视角层层深入,带领同学们走进石神哲哉与花冈靖子的情感世界,探讨“献身”背后的复杂人性与自我选择的意义。

图片课程伊始,郭磊老师首先对小说情节进行了概括性梳理,帮助同学们理清故事的发展线索与真相。小说讲述了一位天才数学家石神哲哉,为了帮助邻居花冈靖子母女掩盖误杀前夫的罪行,精心设计了一场近乎完美的“献身”计划,最终以自我牺牲的方式成全了靖子的未来。然而,真相远比表面残酷——石神不仅替靖子母女掩盖罪行,甚至不惜犯下另一桩命案,以逻辑的严密性误导警方。郭磊老师指出,东野圭吾的叙事魅力不仅在于案件的诡计设计,更在于人物情感的复杂性与道德困境的深刻探讨。

图片在明确故事主线后,两位老师围绕核心问题——“石神为什么帮助靖子”展开讨论。许多同学认为,石神的动机源于对靖子真挚的爱情。然而,郭磊老师从电影视听语言的角度提出了更深层的解读。他通过分析电影中石神与靖子的见面场景,从视听语言的角度指出石神的“献身”并非单纯出于爱情,而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重新定义。在石神原本灰暗的人生中,靖子的出现如同一束光,让他找到了存在的价值。他的“献身”既是对靖子的守护,更是对自我救赎的渴望。

图片陈艺华老师则从心理学的角度,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了石神与靖子的心理结构。她指出,石神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缺乏社会归属感与自我实现的需求,而靖子母女的温暖唤醒了他内心深处对“被需要”的渴望。他的“献身”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极端化的自我实现方式——通过彻底牺牲自己,来证明生命的意义。而对于靖子而言,她的愧疚与依赖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心理依赖,最终在石神的计划中被动接受了“被拯救”的角色。两位老师的分析相辅相成,让同学们看到了“献身”背后的双重心理动因:不仅关乎情感的表达,更是心理需求的满足。

在探讨“献身”的心理结构后,两位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当面对极端困境时,个体的选择如何影响自我实现?石神和靖子的犯罪行为固然不可取,但他们的故事却折射出人在绝境中的挣扎与抉择。陈艺华老师借由张桂梅和钱学森的例子进行对比——张桂梅选择以教育改变山区女孩的命运,钱学森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回国奉献科研,他们的选择同样是一种“献身”,但指向了更崇高的自我实现。她强调,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是否陷入绝境,而在于如何以积极的方式回应困境,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

图片课程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双师授课的形式让他们受益匪浅。电影学与心理学的交叉视角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也启发了他们对人性、道德与自我实现的思考。有同学感慨:“以前只觉得石神的爱很伟大,但现在明白了他的行为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心理动机。”也有同学表示,张桂梅和钱学森的例子让他们意识到,真正的“献身”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关键在于选择的价值导向。

本次双师课程不仅是一场关于《嫌疑人X的献身》的文本解析,更是一次关于人性、情感与选择的深度探讨。通过郭磊老师的电影视听语言分析和陈艺华老师的心理学解读,同学们看到了“献身”这一行为的复杂性与多义性。而两位老师对正面人生案例的引入,则为同学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考维度——在困境中,我们依然可以做出更有价值的选择。

编 辑:杨茜然

责 编:郭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