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首页 >> 特色育人 >> 教学教研 >> 正文

电影作为文化现象的复杂性和多维性 ——参加“第二届比较电影学论坛”手记

发布日期:2024-11-29    信息来源:    作者:     供稿:     摄影:    编辑:郭磊

我有幸参加了由中山大学艺术学院和人文社会科学处主办的“第二届比较电影学论坛”。此次会议于10月25日至27日在中山大学南校园举行,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电影在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表现与影响。通过深度的交流和讨论,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启发。

图片首先,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叙事媒介,不仅承载了艺术的审美追求,更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在开幕式上,陈阳教授的致辞强调了比较电影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指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电影作品不仅展示了各自的历史特征,也反映了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因此,通过比较研究,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电影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相互影响,同时也能够识别出其中的文化差异与共鸣。

从主题报告中,我感受到了比较电影学领域的广泛性和深度。例如,李道新教授提出的“数学人文与比较电影学”让我们思考电影叙事的结构与形式,这种跨学科的视角拓宽了传统电影研究的边界。同时,赵卫防研究员的“比较视阈下的香港电影”的分享,使我对香港电影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文化表达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分析了香港电影如何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形成独特的叙事风格,突显了其在全球电影史上的地位。

虞吉教授的报告则让我意识到早期中国电影的影片形态与比较研究的重要性。他从内生视角切入,探讨了早期电影如何塑造当时的社会文化记忆。这让我思考,电影不仅是艺术作品,也是历史的见证,其背后蕴含的社会变迁和文化认同更值得深入挖掘。

在技术创新方面,陈阳教授的话题引发了我的极大兴趣,他指出,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电影的制作和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样一来,比较电影学也应与时俱进,关注新兴媒体环境下的电影现象,如短视频、网络电影等,它们对传统电影产业的冲击与挑战,以及它们如何重新定义观众的观看习惯。

午后的茶歇时间,我与其他与会者进行了交流,大家都一致认为,比较电影学的前景广阔,特别是在国际关系日益紧密的今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电影文化之间的交融与碰撞将越来越频繁。

图片   安燕教授关于现实主义电影的叙事辖域及其解域的讲述令我深感震撼,她提到心理与幻想的结合如何影响观众的情感体验,这让我对现实主义和幻想主义在电影创作中的相互关系有了新的认识。谢建华教授的“孪生片与概念史”也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使我认识到电影不仅是艺术,更是一种文化和思想交流的工具。

最后,范小青教授与苏涛副教授的分享则引导我关注到文化身份的塑造,以及语言在电影叙事中的重要性。这些讨论使我深刻体会到,比较电影学不仅仅是一种学术研究,更是一种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理解。

综上所述,此次“第二届比较电影学论坛”极大丰富了我的学术视野,让我对电影作为文化现象的复杂性和多维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期待将这些收获应用到未来的研究中,并持续关注这一领域的动态发展。

图片

编 辑:杨茜然

责 编:闫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