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片速递(第202期)|《一战再战》的个体救赎与时代困局
发布日期:2025-10-29 信息来源: 作者: 供稿: 摄影: 编辑:郭磊
当革命的狂热褪去,剩下的只有为一个梳头动作而战的父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在《一战再战》中,颠覆性地饰演了一位从“革命英雄”狼狈跌落为逃亡父亲的鲍勃。影片背景设定在奥巴马时代末期,借一桩跨越十六年的追捕,将极左翼的虚伪、白人至上者的荒诞,以及移民群体“沉默的反抗”一并推上舞台,呈现出一幅比虚构更显真实的社会图景。我们特邀三篇大学生影评,带你走进这段浴火重生的逃亡故事。
Film Review Center & Film Club
影片《一战再战》改编自托马斯·品钦的同名小说,叙事风格独具魅力,但情节的跳跃与多线推进也可能带来一定的观感混乱。开篇高能的革命桥段充满迷惑性——“法国75”组织表面激进,却在同伴被捕时迅速出卖彼此,女主角笨拙的持枪姿态更是对所谓“革命理想”的荒诞反讽,揭示出人性深处的混沌与自私。而“圣诞冒险者俱乐部”则成为影片揶揄的对象,西恩·潘所饰演的洛克乔上校言行不一,在细节中被不断调侃,进一步强化了影片对极端意识形态的双重批判。它不仅触及社会分裂的现实痛点,也超越了类型片的娱乐表达。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将落魄父亲鲍勃的挣扎与脆弱刻画得入木三分。逃亡成为日常,吸毒与酗酒模糊了他的记忆,跑酷时从树上狼狈摔落——这些细节不断消解着“革命英雄”的神话,而他在为女儿梳头时不经意流露的温情,则让角色回归真实、变得有血有肉。从“激进革命者”到“普通父亲”的身份转变,不仅彰显了小李子演技的跨度,也重新诠释了何为乱世中的“英雄”。
影片的深刻突破,在于对“战争主体”的重新定义:移民群体不再是被拯救的客体,而成为反抗的核心力量。第三幕中,黑人医生协助鲍勃越狱、拉美裔教练经营着地下庇护网络、移民们手持燃烧瓶对抗强权——这种“沉默的团结”比口号更具力量。蔡斯·英菲尼迪所饰演的薇拉也跳出了传统角色设定,她收集通缉剪报、精通武术并完成反杀,成为新一代的象征。结尾她拾起徽章的一幕,不仅是精神的传承,也暗示着老一辈理想的崩塌与新战斗的开始——战场已从意识形态转向对每一个具体生命的守护。
影片将背景设定在奥巴马执政末期,以虚构故事影射美国现实中关于种族、移民与极端主义的争议。剧情围绕莱昂纳多饰演的鲍勃展开,他曾是极左翼组织“French 75”成员,并与组织领袖佩尔菲迪亚·贝弗利山育有女儿薇拉。十六年后,为加入白人至上团体“圣诞冒险者俱乐部”,宿敌洛克乔开始追捕薇拉,鲍勃为救女儿再度走上抗争之路。尽管片名与“一战”无直接关联,却暗喻着持续的社会撕裂与身份战争。莱昂纳多与其他主演的表演层次丰富,精准捕捉了角色在道德模糊地带中的挣扎,为影片注入了真实而动人的情感张力。
影片是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继《性本恶》后再次改编托马斯·品钦作品的野心之作,也是其首部登陆中国内地院线的影片。影片集结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西恩·潘、本尼西奥·德尔·托罗三位奥斯卡影帝,以极具风格化的视听语言和深刻的社会隐喻,打造了一部兼具商业娱乐性与作者表达的政治寓言。
影片将品钦原著《葡萄园》的冷战背景移至当代美国,通过主角鲍勃的寻女之旅,串联起激进左翼革命、白人至上主义、移民困境等尖锐社会议题。鲍勃曾是“French 75”组织的激进革命者,因家庭隐退十六年,却因女儿薇拉被极右翼势力“圣诞冒险者俱乐部”追捕,被迫重返战场。这种“一战再战”的循环,既是个人恩怨的延续,也是美国社会意识形态对立的缩影。
导演安德森以线性叙事简化了原著的碎片化结构,让观众更易沉浸于剧情,同时保留品钦式的黑色幽默与荒诞感。例如鲍勃对接暗号时的慌乱、西恩·潘饰演的洛克乔上校为“净化血脉”追查混血女儿的偏执,都以喜剧化的方式解构了极端主义的荒谬性。影片并未站队任何阵营,而是揭示了极左与极右本质上都是权力机器的齿轮——前者以暴力革命为口号,后者借“秩序”之名行压迫之实,这种镜像结构的批判极具穿透力。
影片沙漠公路的追车戏中,低角度广角镜头将地平线压缩,天空与荒漠的广袤对比,既营造出西部片的孤绝气质,又隐喻主角在时代洪流中的渺小。手持摄影与静态构图的交替使用,让动作戏的紧张与家庭戏的压抑形成鲜明节奏。鲍勃驾车穿越隧道时的瞬间静音,仅保留环境声与人物微表情,这种“感官剥夺”手法将个体的恐惧直接传递给观众。
虽因文化隔阂和类型错位在内地遇冷,却为影迷提供了一场兼具美学与思想的盛宴,在极端主义撕裂世界的当下,其价值在于引导观众思考个体在时代中的选择。
作为一名观众,在观看《一战再战》之后,影片中激烈的对抗场景固然引人注目,但更令人深思的,是潜藏于“反抗”叙事之下的成长主题——角色在面临抉择时的内心挣扎、在信念与现实中寻求平衡的坚持,折射出个体在探索自我与人生方向过程中所经历的迷茫与成长。
影片中“French 75”组织的抗争并未落入非黑即白的英雄主义窠臼,每个角色都呈现出具有现实质感的“不完美”。例如莱昂纳多所饰演的鲍勃,从最初投身革命的热血青年,到后来因女儿而逐渐收敛锋芒,在理想与亲情之间寻找支点,这一转变揭示出人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普遍困境。同样,少年薇拉从最初依赖父亲庇护,到后来勇敢承担责任、直面危机,也呈现出人在压力下的觉醒与蜕变。
影片对“抗争”的诠释尤其具有启发性:它并非指向某种外在的对立,而更多体现为在复杂现实中坚守内心价值的意志。正如人在不同阶段常面临理想与现实、坚持与妥协之间的路径选择,影片中鲍勃对亲情的守护、薇拉在危机中的担当,均提示我们:在不确定中保持定力,在抉择中保持清醒,正是成长中最具建设性的姿态。此外,片中团队成员之间彼此扶持的情节,也唤起观众对于集体协作的共鸣——正如在团队项目中各尽所能、共同奋斗的经历,往往能够转化为情感与精神上的坚实支撑。
《一战再战》不仅是一部具有惊悚元素的作品,更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某种人生阶段的影像映照。它揭示出“一战再战”的深层意涵:并非追求某种绝对的胜利,而是在每一处人生岔路口,始终保持向内心方向前进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