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片速递(第201期)|《下一个台风》:以水为象,以风为媒
            
                发布日期:2025-10-29    信息来源:    作者:     供稿:     摄影:    编辑:郭磊
                
                    
                    
                
            
近年来,围绕女性议题的电影创作不断涌现,在诸多青年电影节上,此类题材的比例甚至已超过半数。无论是对自我身份的探寻、社会价值的思考,还是对家庭关系的描绘、性别平等的诉求,丰富多样的主题频频引发共鸣。与此同时,这一批影片也在叙事结构与影像语言上开辟出新的路径,为当下的创作者提供了灵感的源泉。
《下一个台风》便以两位身心受创的年轻女孩的海岛之旅为叙事中心。影片在手持镜头的剧烈晃动中,带领观众贴近她们封存的创伤记忆;慢门摄影的模糊与记忆片段中的劣质影像,化作压抑心绪的具象显影。当呼啸的台风与两人间的相互守护交织,迷雾渐散,真相浮现。通过“风”与“水”的意象交织,《下一个台风》以近乎诗性的轻声低吟,抒写出生命的痛楚与修复。
Film Review Center & Film Club
导演李玉在《下一个台风》中巧妙借用了海岛地区的空间特征、天气因素与人文环境,尤其是突出了“水”与“风”,这既是一种作为现实隐喻的表象存在,也可以说是用视听语言完成了中国意象的视觉呈现。其实大量的女性电影都喜欢用水作为女性的载体,比如杨荔娜的《春潮》,李玉的《红颜》,都是以水的无形与流动展现生命、爱欲,并且随着它的流淌腾挪昭示精神的不竭。《下一个台风》中的水是海岛人民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阿汐记忆中母亲丧生的因素,因此成为生与死的怆然聚合。
更重要的是即将过境的台风,不仅限制了渔民、林沫沫、陈淑楠等人滞留在海岛,也是众人心中的风暴。台风外侧破坏力巨大,暴风眼却静谧无害,女孩们外在沉默寡言,内心却早已饱受摧残,不堪于人前。当真相被不断戳破之际,心中的暴风骤然爆发,阿汐面对闲言碎语,打出重磅一拳;林沫沫面对性侵,勇敢出庭指控。电影中不断出现的风声、海面,以及后段蔚蓝的天空、燃烧的遗像,都在不断暗示人物内心的涟漪。她们两人在风暴的摧毁与互助的重建中,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下一个台风》讲述了女孩林沫沫在遭受性侵后,为逃避施害者与家人的双重骚扰,前往霞浦海岛暂避,与同样背负心理创伤的阿汐相遇。两个孤立无援的女性在暴风来临的日子里相互依靠、彼此疗愈。影片的叙事不止于个体受害的呈现,更延展为一种女性共同体的经验——无论是沫沫、阿汐,还是青蚵嫂与陈淑楠,她们都在被窥视、被辱骂、被排斥的社会中艰难生存。李玉以细腻的视听语言捕捉了这些情绪的涌动:她们潜入水中、相拥而泣、在街头对抗冷漠的目光,那些片刻的连结成为女性主体短暂而珍贵的自救。
然而,影片在揭示社会问题的同时,也未能完全摆脱某些类型化与刻板化的表达。几乎所有男性角色都被塑造成有缺陷或冷漠的一面——侵害者只通过电话施压、村民流于闲话与偏见——人物的复杂性被削弱为功能性的对照,女性间的情感因此显得过于理想化。此外,对青蚵嫂和陈淑楠的困境描写仍流于符号化,例如以抽烟象征压抑,以直白台词传递情绪,缺乏应有的留白与层次。作为沿海地区的重要信仰,妈祖游街本应是一场全民共襄的仪式,街道两侧常常秩序井然、祈安避祸,而不会被主角间的争执打乱。结尾的庭审后,受害者们接连出来,面无表情,没有集体出庭获得胜利后的喜悦,完全是一种彻底苦难化的呈现。
虽然电影略显重拾牙慧,但其中探索的社会议题仍然值得肯定,电影仍然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思考女性处境的窗口,思忖何以为真,何以为家。
李玉的《下一个台风》是一场关于女性的风暴。它以海岛为隐喻,让自然的风与水成为女性生存处境的映照,柔韧汹涌,无声有力。
张伟丽饰演的阿汐几乎没有说过一句话,却通过身体动作完成了自我表达,她有力的拳头、宽大的手掌、厚实的臂膀是她温暖内心的外化;而她的沉默,是被世界逼出的无声抗议。两个生活境况迥异的女性,在同一场风暴中彼此取暖,这种共同体的生成正是当代女性电影的重要母题,拒绝孤立的悲剧叙事,而转向连结、疗愈与再生。
电影虽然是讲述性侵暴力,但这些暴力没有成为视觉重心。加害者几乎被排除在镜头之外,取而代之的是两位年轻女孩在创伤中的彼此靠近。阿汐与林沫沫之间不断深入、不断理解,成为这场风暴中心最静谧的片刻。电影中的手持镜头始终游移不定,呼吸晃动,纪实般的画面让情绪真实流淌,始终关注被压抑的女性经验。
台风最终离开,海面恢复平静。但这一平静并非恢复如初,而是一种被风打磨后的坚硬。暴力也从来不是故事或者世界的终点,沉默也不是屈服的象征。当风止浪息,真正的改变要从此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