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霾》由青年导演王欣雨执导并主演。影片聚焦互联时代下的网生社会,以一位生活在巴黎的单身母亲偶然间发布的一则与女儿的自拍视频所引起的一系列“多米诺骨牌”事件为切入点,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叙境之外的网生体验。影片展映过后,导演王欣雨、影评人周黎明在活动现场与观众们进行了映后对谈。

1
艺术媒介的流转:从网剧到电影
主持人:我想请一位现场的同学,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苏韦安:虽然这是一部电影,但我觉得这部影片所呈现出来的情节以及形式更像是一个较长的短视频,让我觉得很松弛。
王欣雨:当然我想先回答这位同学的问题,首先我想跟你说,这原来确实是一部网剧。因为这部片子最开始的时候是我们入围了一个网剧的剧本创作,它其实是法国电视台中的一个平台,是专门拍8-10集,每集10分钟的短剧,所以你们看起来可能会有一些累,因为它的节奏感是非常强的。后来他们法国电视台觉得这部剧不错,想把它变成一个电影的形式。所以刚才有一个问题说它为什么说会比90分钟短,因为它其实是由8集10分钟的剧凑起来的,因为有一些影片中的内容是需要一些空间的,从电影来讲,它本身拍的就是节奏。
主持人:其实时长这个问题也是我刚刚想问的一个问题,谢谢您的解答。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想要将一部剧转换成一部电影呢?

王欣雨:这其实不是我的想法,而是法国电视台一位制片人的想法,他觉得这部剧拍得不错,可以将它变为一个电影的形式,然后制片人给了我们一笔预算,其实是有差不多4天的补拍时间的。基于此我觉得转换为电影是有可能的。所以就转换成了电影的形式。
主持人:我刚好有一份数据,是讲韩国有一个院线电影,一集只有4分44秒,然后有一部惊悚片一共分为8集,并且已经在电影院进行试映。周老师您对于短视频、剧集与电影的时长有什么看法呢?
周黎明:我们现在的微短剧,一分半钟一集,那这一分半钟就得有一个梗,或者是有一个转折之类的话题。在那几个非常权威的媒体评选的21世纪百大影片中,评选出来的第一名是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穆赫兰道》以前就是个剧集形式,但是剧集做着做着就把它剪成了电影,有些镜头也是补拍。最后被评为了最厉害的电影以及21世纪百大影片之首。但是那部电影要看三遍或者三遍以上才看得懂。当年媒体约我写稿是连写三篇解读,但是我觉得大家都有鄙视链,电影在上面,剧集在下面,网剧可能在更下面了,短视频就在最下面,但我觉得这个事就是泛泛而论,具体到某一部作品就不一定是电影拍得要比剧集高级。

2
片场灵韵:剧作之外的惊喜
主持人:影片中有很多小朋友的戏,也想问问您在拍摄的过程当中是如何引导的呢?
王欣雨:不用引导,那是我闺女。因为其实在法国,如果要雇佣一个三岁以下的儿童拍摄电影,拍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所以有一些剧组他们会去找双胞胎、三胞胎或者四胞胎,这样就可以拍4个小时,这就是我们制作方面的一些技巧。这种小孩的表情和一些反应,如果不是亲闺女的话很难拍。因为大部分的时候都在等她有一个反应再去抓拍,可能会等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新导演来讲,如果不是亲闺女或亲儿子的话,不建议拍这类型的影片。
周黎明:那个男孩您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让他一直哭的呢?
王欣雨:这个男孩也很巧合,他来了就在那一直哭,其实他妈妈的戏也是抓拍,因为他妈妈真的在骂,其实这位妈妈本来不在剧本里面,但我们拍摄时觉得特别有趣,就加入了这部分情节。在拍戏时,可能剧本里写的是一种剧情,但拍的时候会遇到另外一个状况,但这一部分可能比原剧本所描述的更精彩、更夺人眼球,所以就抓拍加到影片当中去。

3
碰撞与交融:突破文化壁垒
主持人:在电影当中我们也有看到有一些中法文化的差异,您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您在拍摄的时候如何去处理这种文化的差异的?
王欣雨:因为我是在中国上到高中之后去法国念大学,我已经在那边待很长一段时间,所以我的作品里面全都是中法之间的文化差异,这也是跟我本身的个人经历和文化背景有关系。在处理文化差异时,比如说法国的观众与中国的观众观看影片时的表现和状态是不同的,观影时我坐在后排观察大家,中法观众的笑点相当不同,所以,我认为做喜剧是非常困难的。就比如像法国迪欧在监狱里遇上他爸爸的时候,会触动到中国观众的笑点,而对于法国观众而言,笑点就一般。
主持人:我们看到这部片子,是有能够被中国观众和法国观众共同理解的内容的。像这种类型的电影除了有这些梗或密集的笑点之外,还有什么很重要的东西呢?
周黎明:我最初看到这部影片是两个月前的一个大学生电影节,因为大家知道大部分进入电影节的影片都是很艺术的,有的时候是太艺术了,恨不得看得懂的人越少越好那种感觉。但其实商业片跟艺术片的繁荣是互相推动的,像我们这么大的国家,更不能排斥商业片,如果歧视了商业片,这个市场最终会拱手让人。在一个健康的市场里面,拍艺术片的人跟拍商业片的人互相尊重,这两者之间没有我们想象的那种你争我斗的关系,因为我们是个大市场并非小的市场,我们不能以排斥的心态看待商业片,认为这个东西太俗或太不入流,如果抱着这样的心态的话,站位可能就错了,因为是否高级不是你的选题,而是你处理的手法。
王欣雨:可能法国确实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国家,它对艺术片和文艺片的热爱是从小培养出来的一种习惯,而且法国对文艺片的态度也是如此。为什么法国人敢拍文艺片,它最终的原因是因为法国拍电影的资金来源不是制片人自己的,所以他赔了也没关系。比如我的影片投资是5,000万的一个预算,我的制片人直接说5,000万到了咱们开始花。如果票房好了他更开心,票房不好的话也无所谓。这并不像我们国内的制片人有这么大的压力感。在中国,如果影片不给投资商赚钱,那无法进行下一步。所以造成了法国对文艺片热爱的氛围,也是从骨子里面养成了的一种习惯。现在法国整个市场,有代表性的一种变化就是像网飞、亚马逊、苹果、迪士尼这些平台上来以后,对法国原来的市场也是大洗牌,现在已经有很多法国影院在上映剧集,影院里就只上映4集或5集剧集的情况。这种变化我还是很喜欢的,我本人更倾向于到一个电影院里面去静静观看,这样可以让我关上手机集中精力地投入到这部影片或剧集里面。
周黎明:我对美国了解多一点,在好莱坞上个世纪末有一部HBO的剧叫《黑道家族》,英文叫做The Sopranos,这部剧达到了与电影、小说、话剧几乎一样的艺术高度,在这之前剧集的现状就是:再流行,看的人再多,收视率再高再赚钱,但剧集的档次还是低。但从那之后,大家就觉得剧集是可以承载思想深度的载体,它的艺术浓度可以达到像我们以前发展了几百年的戏剧跟文学一样,像这样的高度逐渐被大家认可。所以从那以后就出现了一大批高级的剧集,而且这些剧集不光是口碑非常好,还被认为是可以传世的。而且其实剧集非常赚钱,所以它已经吸引了大量的编导人才过去创作。
在好莱坞有一个传统,它以前传统的剧集是一季一季来拍,然后每一季大概是拍20~24集左右,然后只有极少数的剧它叫“迷你剧”,迷你剧通常是10集左右,有短的大概8集,长的大概12至14集,迷你剧通常是电视台、电视公司重金打造,它内容质量远远大于电影,但是它比那些50或80集的剧的质量要高很多,他们在打造迷你剧的时候并不是冲着赚钱去,而是希望一年里面做一部精品,且这一部精品他们可以拿得出手,可以获奖,他们是做艺术的。得让大家知道他们不光是一个资本家。所以他们真正好的剧集,是不追求数量,大量的剧集基本上都是在10集左右,它的好处就是可以容下我们传统的长篇小说的戏剧或剧情。所以剧集的话可长可短,因为以前单集是在电视台放,剧的时长卡得非常死,而现在没关系,可根据你所需要的节奏进行删改,所以在网络兴起之后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创作自由。

对谈结束后许多影迷意犹未尽,其中,苏韦安等来自电影协会的学生们满怀着对电影的热爱与导演展开了热烈的交流。
影迷
互动
苏韦安:在生活中,我是那种经常会从和老师交谈、看视频、看某天的日落这些事物中获得一些启发,在笔记本上记下来,然后有时会从这方面去写关于自己的一些个人感受或感想。王导,我想问一下您在做这个电影的时候,您是从自己的生活中的某个视频有这种启发,让您想要去做这方向的电影,还是说您原本就是想去做这一类型电影的呢?
王欣雨:是因为我被网暴过。因为我原来在2013至2015这两年间我拍了两部网剧,是给优酷的,也是优酷和法国合作的第一部中法网剧,剧名叫《曾经想火》,讲的是当时我年轻的时候拍了一些跟模特有关的、搞笑的视频。然后我被网暴了,我当时非常痛苦,因为网暴这个事情是一件非常非常令人恐惧的事情。而且后来在看后面的评论的时候,就不会将精力放在剧拍得好的言论上,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大家是如何批评、谩骂自己的言论。所以第一季《曾经想火》上映了后,我们根本就没有准备好。我就看到网上这么多的评论,还有微博上发私信给我的内容说,我在火车上的哪个位置、我跟一个女孩在哪个地方吃饭,非常恐怖。后来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有了《网霾》这部影片。
苏韦安:谢谢王导,我在电影中看到您刚才所提的两个父子在监狱见面外,还有那对母女,这四个角色,我觉得两母女跟两父子在教育这方面是有对比的。因为那对父子犯了同样的错而进的监狱,而另一边这对母女,那位母亲得知女儿为生活而欺骗她,第一时间不是责怪,而是与她一起找解决办法,这就是家庭教育的区别。这部电影也给了我们的教育一个方向。就是教育孩子,要往好的方向去引导,并且要找到有效的表达方式。教育并不一定要家庭条件很好,一个好的教育是由思想以及行为共同构建的,我觉得在这部电影里面给我很多很多教育理念的感触,真的很谢谢您。
王欣雨:然后其实我特别期待想让你看,我刚刚剪好,就是没有完全完成。有95%以上的完成度的影片,我特别想给你看,因为我想让你们看看我这几年的成长。

王欣雨:我看的时候,我大脑里全都是那个怎么会这样拍,然后就觉得怎么全都是失误的,不好的地方就跟你们看到的点可能不一样。所以我在后面非常痛苦,但这其实也是一部见证成长的作品。可能我觉得好,因为是一个电影短片,而且这个短片其实对我们整个华人在法国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部短片是按照一个案例改编的真实故事,它讲的就是一个温州人刘绍尧当时在家里面被警察直接枪毙。击毙当时就引起了整个华人界最大的一次游行。我在那个年龄跟现在的年龄感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我拍《曾经想火》后被网暴,因为当时经历过,第二季的时候,我就成长了,我可以做到感同身受。但是后来我就觉得,作为一名网红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不要看他们特别光鲜,如果说是很敏感的人的话其实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
我一直把演员比喻成一支笔,那导演其实就是这个画家,你可以成为全世界最棒的画笔,但遇上了一个非常笨的画家,那还是出不来作品。所以演员和导演之间有很多话要说,如果你是一个对自我很有控制的人,其实当演员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
因为这个片子还在做后期的一些东西,我也想让你们看看,就是有一些中文台词,可能也能帮我调一下,所以我想听听你的意见,而且这部片子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它对我们整个华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它是会在明年或年后在法国电视台上映,而这部作品展现了我从拍短视频到变成导演的过程,就是电影的感觉。所以我很希望能得到你们的反馈。

End
文字统筹|刘秋韵
映后校对|苏韦安 黄子恒
影像统筹|王文龙
映后图片|税彤彤 廖琦琦
排版|马中福
审核:彭可
出品:35mm影评人周组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