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35mm影评人周第三场展映的影片是新锐导演覃亚执导的《如果悲伤可以解释》,影片先后入围2020年第14届FIRST青年电影产业放映、2021年第1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产业放映,并获得2024年第11届重庆青年电影展长片主竞赛单元最佳编剧奖。影片以地缘文化为依托,围绕贵州山村青年覃奋的个人成长经历展开叙事。影片展映过后,导演覃亚,主演宁桓宇、张阳阳,影评人王志钦与观众们进行了映后交流。

1
成长的阵痛
主持人:今天这一场映后对谈我想要稍微调换一下顺序。导演和演员们已经通过他们的创作、表演等形式,把他们的想法在影片中呈现出来了,所以我想先请在座的观众们发表一下他们的看法。
观众1:导演好,各位老师们好,我也是来自贵州的,是贵州黔西南的。我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它给我的感受就好像在看一部很长的纪录片,它把我们贵州前几年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状态,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人情世故呈现在里面。其中有一个情节就是男女主他们之间的情感线以及两个家庭之间的纠葛,跟我二哥的情感经历十分相似,我二嫂她们家也是从镇边上的一个村搬到了镇里,然后和我二哥相爱,但是因为我二嫂家里的原因最后没有走到一起。这个影片让我有很大的感触,它把我带回贵州带回我生长的地方,让我觉得很亲切。

主持人:谢谢你的分享。刚刚有一个镜头特写是父亲在地图上标明务川、彭水、涪陵,然后我正好就看到了我们綦江也在镜头里面,原来缘分从那个地方就开始了。

观众2:主创老师们你们好,我是李文静,我是电影协会的成员。我想分享一下我看了这部影片的感受。因为我们家是在泸州那边,离重庆很近,影片中的内容就很像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故事,我之前有看过导演的其他作品,和这部影片一点也不冲突,你就是故事中的人,像是我之前遇到过的一个哥哥或是一个同学,能够引起很多观众的共鸣。影片中有三次让我想流泪的画面,第一次是男女主在对话的时候,男主扇了女主一耳光。

宁桓宇:剧中的扇巴掌是这样的,距离这部影片拍摄差不多有5年了。我也是刚刚第一次看成片,我不知道过审了以后还能不能再争取重新拍这一段,我个人其实不太喜欢这一条,因为我们导演的要求是一镜过,而且大家都知道拍摄文艺片的条件有限,没有那么多的工作人员,我们只能即兴发挥,而且这种情绪戏也不能拍太多,我们是分两天拍,每天都是现场发挥,拍到最后我和女演员都不知道该怎么拍了。那条是没招了,前面有几条可能是非常好的,但是后边可能车出问题了或者摩托车熄火了,镜头就全废了。但是我记得,因为扇巴掌的那个镜头是导演说保一条才过的。当时我精疲力尽了,女演员也哭不动了,所以我悄悄地给导演说,这个镜头打一巴掌怎么样,其实我个人认为打是不太好。
观众2:第二次是男主去找骗他父母钱的黄大刚。他冲进去打人的时候让他的好兄弟走,后面我看见很多人在外面围着他俩,男主却把他兄弟抱在怀里替他挨打的时候,那个瞬间我就觉得有被触动。
覃亚:他俩才是真爱,是不是这个意思?哈哈哈哈哈哈哈
观众2:对,我觉得这才是真爷们儿,如果说你一味的忍让,我觉得这不是一个男人应该有的成长。然后第三次就是男主在他父亲的坟前哭的时候,我就觉得他该长大了,您在那个时候其实是把问题抛给了我们,让我们也带入了他的成长,去看见他的一种蜕变,我觉得那个瞬间引起了我的共鸣。为什么那个时候我会很生气?为什么一定等到他父亲去世的时候才会成长?后期我才想明白这可能就是每个人面对成长的一种常态。
覃亚:讲得好棒。扇巴掌那条肯定是最好的一条,我用的都是最好的一条,因为我们要保持整个作品的连续性,可能前面好的地方在后面不好,然后这条扇巴掌这个行为,我不知道会不会上升到一种舆论环境或者男女对立关系上,我觉得不应该这么去探讨一个问题,因为得从人物、故事背景出发。他其实就是想逼那个女孩走,因为前面他们用过其他的方式了,不管用,所以才用的这一条,打了后他也感到深深的自责,他不是说我要为了打你而打你,他是要做一个无法挽回的决定。其实那一分钟肯定不可能想那么成熟,当时他认为去把骗他父母的人干掉就是他最想做的事情。而且因为他爸爸没了,虽然跟黄大刚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他心里觉得和他有关,所以在这个时候他做了一个冲动的决定。刚刚放映时打那一下,我听到了观众们“哇”的一声,如果有冒犯到,真心不好意思。

2
小镇叙事中的个体生命体验
主持人:接下来我想要请我们的专业影评人王志钦老师谈谈对影片的看法,刚刚在黑暗当中,我就坐在他旁边看他一直在写,写了好多页,一定有很多想要分享给大家的观点。
王志钦:我没有要什么要批评的,但反倒是有一些很好奇的东西,我看过很多用小镇青年、小镇地域性作为电影背景的影片,根据我的观影经验来看,大部分用这样的叙事策略的电影,一来是因为编导可能对他的生长环境较为熟识,所以他在编写故事的过程中,首先可以写他熟悉的人、事、物,然后也可以把他熟悉的影像经历呈现出来,所以我看过的大部分这类影片在表达形式上类似,它是直观地用生活经验去对应到创作中的一个历程的展现。我第一次看这部影片是在电脑上,当时就有一种很强的反差感,但是今天看着反差感更大,我说的反差感是什么呢?影片中有很多的技巧,例如一些声音转场。我随便举一个例子,有一段是传销新人被打,他前一段是在走廊上准备要走,所以他很紧张的喘气,后来喘气声音延续到下一场他被打时保安的喘气声。这种技巧并不复杂,影史上有很多。但是相对来讲在这样的体量,在比较高规格的作品中,慢慢的也不太会去玩这么细的东西。影片中还善用场面内部的一些互文本,比较明显像《无间道》,或是像海浪跟他妈妈在对话,在讨论说过家家的谈恋爱,那场戏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后面在播养猪的报道,其实这个东西都是一种互文,也就是说妈妈把女儿养大之后,我是可以任意宰割你的。导演他在那场戏可以播任何东西,一方面点出的是时代背景,但另一方面他一定是有意要把这些信息通过这种迂回的方式传递给我们。然后更不用说片中有大量的门框窗框,各种线条等等去做这样一个画面上的多层次的表达,所以我第二次看的时候有一种很强烈的反差感,是觉得导演把所谓的大师艺术电影手法融合到很接地气的故事题材当中。我会很好奇导演学习电影的背景和经历,是在专业的电影学校里面上课,还是有大量的观影经验,还是说只是纯粹的凭直觉来创作?
覃亚:我学的是新闻学,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并不是专业学电影的,我是从大二才开始启蒙,开始喜欢电影。之前我对电影都没有概念,我的初高中那会儿正是看古惑仔的时期,但我没有受港片的影响,因为我的爷爷管得很严,不让我去网吧,也不让打台球,甚至骑自行车,他会觉得这些是“街溜子”做的事情,我是在那种环境下成长的。其实到现在我也没有特别大的阅片量,豆瓣的标记也只有1500部左右。我觉得就像王志钦老师说的,更多的是一种本能。我学的新闻专业,包括选择这个题材,都很现实主义。
王志钦:我再补充一个问题,因为刚才提到说以这种小镇作为出发点,可能是经济考量,也可能是更贴合原创作者的自身经历。但是这部影片有趣的地方是它发生在2008年,所以可以体现出影片中金钱数量和价值的关联性以及通讯的不便利性。尽管有手机,也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便利。然后导演善用地区的空间性,片中主人公每去一个地方都需要一段时间,所以这一段时间间隔造就了很多无法预料的变化,而且中间花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我们都不会知道,但是你会有已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暗示,所有人在这个过程中都变了,所以这样的一个空间间隔的处理就变成叙事里面很重要的一环,一方面它可以表现出地貌的特殊性,当我们看到这种视觉画面,像山川、小路等,它不需要过多的去叙事。另一方面是当我们来到他的场景里面,明明已经十几年过去了,我们却还感觉很熟悉,也就是说这世界好像似变非变的,这种被“冻结”的地貌,会让人感觉到原来这个世界没有太大的变化,以至于他们很难跳脱他的命运,所以他必须要去闯,要想办法去闯。但因为这种无法跳脱性,也使得那12万的彩礼就变成一个很难逃脱的魔咒,所有的人都会在这个线里面挣扎,他这部影片的舞台背景已经不只是一个方便的东西,它已经融为叙事跟场面调度的核心了,所以刚刚观看的时候,我就觉得这种处理是从真实、动情的角度出发,而且他有强烈的时代批判隐喻在里面。所以我觉得这部片子很有趣。还是回到刚刚提到的这种形式的处理。比如说最后覃奋回心转意的时候,其实大家现在看影像没有太讲究,我们可能没有感觉到这么一个绕行,因为他绕了一个360度之后再回来,然后接上他跑回去,其实这样的一种绕行运动手法是罕见的。这样会制造一种不确定性,因为我们通常摄影机运动是跟着一个主体的,他自己动起来,也就是摄影机有了生命,但是谁赋予了它生命?于是导演让观众进入到片中,成为某种命运的判定都有可能,所以这个就会变得很微妙,而且前面还刚插入了一段想象的影像,当然这部片想象的成分在前面已经有了很多的暗示,有可能是突然的回忆、想象、幻境等。所以在这时候再出现想象,我们不会觉得意外,只是说在这时候用这样一个无人称的主观镜头,没有主体,可是却像是一个主观镜头的这种运动,这个是罕见的处理,所以我比较想要问的是当你在设想这个画面的时候,你是想要从哪个层面去说让摄影机动起来这件事情?

导演:因为他在前面问了一个直击我们男主人公的问题,就是孩子是不是你的,我觉得那个问题出现的时候,他不能立即做决定,他得有一个缓冲时间,这个缓冲时间就是思考或者说等待。但是这个等待可以不用去看他的表演,因为前面的剧情已经到那儿了,我觉得那个时候他会跟着他的心,其实稍微有一定观影经验的都知道,他肯定会转头的,摄影画面就先替他做那个决定。
王志钦:其实导演已经解释了,所以这个东西就很微妙,他超越了我们原本手法的界定,我常会跟学生讲电影好像有某些法则,但是又不是被固定下来的,电影它没有成型,因为它永远都有新的作品新的方式去为它增加新的样貌,所以电影是一种活的东西。同学们看这部影片也能感觉到有那么多跟我们熟悉、共鸣的元素,同时它又有不断的创新与探索。
3
水:流动的情感
主持人:好的,谢谢王志钦老师,我想提一个细节就是片中跳水的场景,当时我跟王志钦老师坐在一起看见这个镜头的时候,我们都很触动,我第一次看是在电脑上看的,电脑上是可以快进快退,我反复看过好几次这个跳水镜头,所以说我在现场非常想跟老师和我们的主创们一起聊一聊这个长镜头创作的过程。
导演:是的,这个片子中水这个元素非常重要,包括我们的英文名A River Under the scorching sun也能体现这一点,在我创作剧本的时候,我觉得因为孩子和父亲一直存在矛盾,也难以和解,所以影片中两父子同框的镜头都很少,而且在传统的父子关系中,父亲很难直接通过拥抱或语言来表达对儿子的爱。但爱不表达不代表不存在,到后来他才发自内心的理解父亲。这场戏也有穿越时空的一种表达,回到他小时候游泳差点淹死时父亲救了他,也解释了影片开头为什么父亲不让他去游泳,其实这就表现了父亲对他很朴实很而又真挚的爱。当然,这是想象出来的一部分内容。因为前一个镜头是父亲去世后从饭桌移动到父亲的烟斗上,创作意图是要他在这个地方和父亲达成灵魂上真正的和解。这场戏的拍摄难度其实非常大,因为它是一镜到底,如果现在我再去拍摄这个画面可能会采取其他方法来呈现。镜头当中也涉及到6个小孩,拍摄时也征得了他们父母的同意,乡村里的孩子与城市的孩子不同,如果我们在北京上海拍,他们家长出于安全考虑,肯定会有很多顾虑。包括整个主创那时候都在担心,我不知道拍那场戏给我的底气是什么,可能那是我从小玩耍、跳水的地方,也可能是当时年轻气盛,但现在看来确实挺危险的。
宁桓宇:当时我不敢上,导演就鼓励我说“你看你爸都还在跳”我就坚持下来了。然后原剧本上写了我要脱光跳下去,
导演:对,他要脱光了就是个新闻了,小孩儿脱光就还好,符合山沟沟里小孩在这个环境下的野性。
宁桓宇:我说这要全脱吗,他说全脱光了,我说你不想上映了吗?他说应该可以上映的,然后我说你疯了吗,所以我想说导演最大的一个特长就是“忽悠”。但他给人感觉非常的真诚,包括我今天也是5年后第一次看成片,我觉得导演特别真诚,真是很难得。我和他也因为电影结缘,变成很好的兄弟。
导演:我补充一点,有条件还是需要请个救生员,当时我们连救生员都没有,那会儿游泳厉害的只有我和片中“小覃奋的父亲”两个人,他是做“铁人三项”运动的,身体素质很好,水性也很好。现在想来我们确实是挺幸运的。

宁桓宇:早知道我出钱,我们拍个纪录片,那肯定很好玩。当时导演他们俩人在河里面待了一天,一直在捞河里的落叶然后捞完了他就游到旁边来拍摄。
宁桓宇:是的,然后围读剧本的时候,他说这场戏场景挺高的,我说我贵州人不怕水,然后我第一天去拍摄的时候,我一看这么高,我怕不安全。他说没事他跳给我看。然后导演就给我示范了一下。
主持人:刚刚导演提了山、水、人是这个片子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意象,王志钦老师您从这场戏当中看到了什么呢?
王志钦:刚才跳水那个长镜头,按照导演就整部片里面处理的这些手法来讲,其实是蛮需要的,而且导演刚刚讲到说水这个意象在这部影片里面那种重要性我们也都能看到,比如说海浪她家屋顶总是积水,所以为什么她名字要叫海浪,有可能是这个原因。我更好奇的是,导演有很多设想与寻常做法不同,他需要有一种诚恳的态度去说服他的演员和剧组。所以简单来讲这两者像是因果,但是不知道谁是因谁是果,他到底是因为先知道自己能够“pua”这些人,才去设想这些不太可能的做法,还是反之。所以我现在回想为什么这部影片会有传销的题材不是没有道理的。可能剧组就是一个大型的传销现场,才完成了这部影片。
宁桓宇:我当时杀青过后,和他在北京喝的第一场酒,我问过他一个问题,我说这到底是不是写你自己的故事,在整个拍摄过程中也挺痛苦的,因为覃奋和我完全不一样,然后他就对我说确实有这样的人。但我后面和他越来越熟之后,我发现这不就是他自己吗,但他不承认。现在我仍然觉得你其实挺自恋的,应该就是在写你自己。
导演:确实不是写我本身自己的故事,片中父子的关系其实现实中很多都是这样的,但是里面的主角进传销组织其实是我亲戚发生的事。包括它里面的处理方法,比如自己孩子进传销之后,很多家长其实不愿意把这事告诉别人,但是这里面的家长能及时通知免得亲友被骗,我觉得他这种做法非常的善良。

4
追梦路上的同行者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我想问阳阳老师,我们的导演是怎么把你“忽悠”来演保安的?
导演:“忽悠”是可以传下去的,哈哈哈,他是桓宇“忽悠”来的。
主持人:因为你本人非常帅,在片子里面是做了非常大的牺牲。
张阳阳:其实还好,保安就是我的“梦想”,桓桓跟我说有这样一个导演他把他所有的积蓄都花了,追求梦想。间接的“忽悠”我过来帮个忙,然后我就真的去了,我当时心里的想法就是我一定要支持一个有梦想的人,毕竟我们都是追梦路上的伙伴,我就去了一个星期,其实当时最后一场戏的时候导演也想让我脱衣服的,但我拒绝了。
(现场观众笑)
宁桓宇:阳阳确实对我帮助特别大,因为当时我们进组体验生活都已经结束了,我给导演说我有个朋友挺适合的,导演说看看,但是我找了半天没有找到阳阳的生活照,都是艺术照,我最后找的是我们在家喝酒乱拍的那种照片,然后导演说可以。当时我也没有告诉他这个角色到底是什么样的,我说求你相信我,他就答应了。
张阳阳:在拍摄过程中我真的完全被支配,就跟我在里面饰演的保安是一样的,我去之前什么都不知道,我甚至不知道这个戏拍什么,没有任何剧本。
导演:所有被骗进传销的人都是这样被骗进去的。
主持人:好的,所以说有了咱们两位演员的支持,还有观众的支持,才成就了《如果悲伤可以解释》这部影片。今天我们现场也来了很多远道而来的观众,让我们把话筒给到他们,听听他们有没有一些想要问的问题。
观众3:我是阳阳11年的粉丝,这次这个角色跟你以往参演的角色有很大反差,我想问一下对于您来说是不是非常有挑战性?
张阳阳:首先我觉得这已经不是反差了,是颠覆。但是我觉得我能很快速的融入这个角色当中,因为和我对戏的是我很熟悉的兄弟,所以也能较快地进入角色状态。
宁桓宇:你知道你的偶像为什么最后来了吗?因为我告诉他这个戏里边他来能打我。
张阳阳:对,那段被剪掉了,就是我打他那场戏,刚开始我说试一下,而且得真踢,必须得找真实的感觉,他说行。然后我踹了一脚,痛得他之后垫了本书。
观众3:这也算是“真爱”了,然后我们这边粉丝的话给覃导、桓桓,还有阳阳都准备了花。
导演:感谢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以及在场的的观众对我们影片的包容,非常感谢,
主持人:谢谢我们的主创们,谢谢王志钦老师,期待我们在电影院再次相遇。


End
文字统筹:刘秋韵
映后校对:冯丽 付鑫妍
影像统筹:王文龙
映后图片:刘頔 方清华
排版:马中福
审核:彭可
出品:35mm影评人周组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