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课堂|《降临》:电影叙事与哲学思辨的深度互鉴
发布日期:2025-10-11 信息来源: 作者: 供稿: 摄影: 编辑:郭磊
5月15日,在《从小说到电影》的课堂上,电影评论中心杨增慧老师与通识教学部赵振滔老师以科幻电影《降临》为文本,从电影艺术与哲学思辨的双重视角展开跨界对话,带领学生深入探讨语言、时间与人类命运的终极命题。课程通过“影评+哲学”的碰撞,将科幻叙事升维为语言、时间与宿命的镜像实验。
非零和博弈:从猜忌到共生的文明实验
课程伊始,杨老师抛出问题:“为何七肢桶说出‘提供武器’后,影片中的人物陷入恐慌?”她指出,这一情节暴露了人类将外星文明置于“他者”位置的惯性思维:“‘武器’一词的误译本质是我们以工具化逻辑解读未知,恐惧的实则是自身想象的反噬。
杨老师进一步对比原著与电影的改编逻辑:“小说中飞船数量庞大,而电影为何将其精简为12艘,并且降临于不同国家?”这一改动绝非技术性简化,而是构建文明博弈的实验场影片通过‘中国公开语言数据、推动全球合作’等情节,将‘非零和博弈’从理论推向实践打破了“他者即威胁”的认知枷锁。这既是对现实国际关系的隐喻,也是对文明共生路径的提案。”
赵振滔老师以“合作下的博弈”为关键词,为大家讲解了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的区别,并站在哲学视角补充:“12国飞船的设定恰是全球化时代的微缩寓言。尚将军从对抗到合作的转变,暗合黑格尔主奴辩证法的超越——权力不应是征服的工具,而是多元主体在博弈中缔结的共生契约。影片暗示:真正的国际政治格局,诞生于‘非零和博弈’对零和思维的迭代中。”
宿命的改写:为何调整汉娜的死因?
针对电影对原著中“汉娜死于登山”改为“罕见病”的改编,杨老师引导学生关注这种改变带来的戏剧张力:“死亡形式的变化并不改变结局的悲伤,但让汉娜的死亡从‘意外’变为‘不可逆转的宿命’,露易丝明知结局却仍选择生下女儿的抉择,更尖锐地拷问自由意志的边界——当未来已被预见,‘选择’是否仍有意义?”
赵振滔老师借此切入哲学层面的探讨:“露易丝明知女儿命运却仍选择生育,与俄狄浦斯‘反抗神谕却落入神谕’形成悲壮互文。自由意志的悖论在于:真正的勇气不是逃避宿命,而是在认知必然性后,为过程赋予意义。”他引用费马定理类比:“光线按最小时间路径传播,看似被目的牵引,实则是物理规律的必然。人类的选择亦如是——自由恰存在于对宿命的坦然中。”
科幻的镜像:用可能世界照见现实
课程尾声,杨增慧总结科幻作品的社会价值:“《降临》中的‘七肢桶语言’与非线性时间观,为人类提供了反思现实的‘试金石’。它用虚构的科学共同体形象,坚定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的主体性;更以语言决定论暗示:思维的边界,才是文明真正的边疆。”
赵振滔则向学生抛出终极追问:“若‘岁月之书’记载了你的一生,你是否会翻开它?”这一问题在课堂内外引发深思。答案或许不重要,重要的是问题本身——它让我们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夹缝中,触摸自由的真谛。
本次课程以《降临》为棱镜,折射出语言、时间与命运的复杂光谱。双师通过跨界对话证明:科幻不仅是未来的预言,更是当下的哲学实验。我们借由科幻讨论的,终究是现实困境的镜像与解答。从“非零和博弈”的国际关系模型,到语言对认知的颠覆性力量,影片以虚构的“可能世界”为现实提供试验场,让我们又一次审视了合作与猜忌、宿命与自由的永恒辩题。
Film Review Center & Film Club
本节双师课堂将观影的娱乐与深奥的哲学相结合,让我们对《降临》这部多时间线交织的电影有了更好的了解,也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冲击。第一次对自由意志和宿命论的探讨,让我对生活产生了深思:人活在人所定义的自由中是否真的算是自由,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宿命又是否真的无法逆转?第二次以人生为基点探讨我们该如何在既定的生活中寻找意义展开,启发学生们在生活中进行创造体验,享受生命走向终点的过程。整堂课俩位老师穿插论述、相互补充,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对其内容的叙述,更是从小说和电影中感悟出人生的价值所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总的来说,整堂课俩位老师都很棒,让我有所思有所得。
本节双师授课,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结局是注定的,过程是随机的,人生就像一趟从生向死的单程列车,终点早已注定,而沿途的风景与经历却充满变数。过程的随机性,恰似一场即兴创作,充满未知与惊喜。正因结局的确定性,我们更应珍视过程中每一次偶然相遇、每一个突发转折。它们或是困境中的磨砺,或是不期而遇的美好,都赋予生命独特意义。这种思维让我们不再恐惧终点,而是以开放的心态拥抱过程,在有限的时光里,书写属于自己的独特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