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通识教学部徐佳老师与电影评论中心张红斐老师的双师课堂上,师生们围绕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中的四大核心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两位老师从法律和电影艺术两个维度,对“谁负主要责任?”“是否是正当防卫?”“石神为什么献身?”“靖子为什么自首?”和在座同学们展开了一场双师辩论。
谁负主要责任?
不论是在原著小说还是影片中,富樫慎二对靖子母女的暴力行为是最后悲剧的导火索。而在花冈靖子与女儿美里共同面对富樫慎二的暴力侵犯这一剧情中,关于谁应对后续的勒死行为负主要责任,引发了法律和道德层面的双重思考。其中有8.8%的学生认为是美里应负主要责任,有20.6%的学生认为是花冈靖子,而有70.6%的学生认为母女两人共同承担责任。随后,在和学生进行一番“辩论”与探讨过后,徐佳老师从法律角度来看,母女两人在面对富樫的暴力时,选择以暴制暴,共同实施了勒颈行为。然而,在此过程中,美里作为未成年人,她只有十几岁,我们要去结合法律思考美里这个年龄犯罪是否要承担刑事责任?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纷纷对“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进行了讨论。此外,徐老师说到,靖子作为成年人,拥有更强的判断力和控制力,她在情急之下选择使用暖炉电线勒颈,而且从始至终她用尽力气从未放手,这一决策及其后果应由她承担更大责任。
是否是正当防卫?
关于靖子母女是否构成正当防卫?徐佳老师从我国《刑法》第二十条法律规定和同学们展开交流。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靖子面对女儿(也就是法条中所说的“他人的人身”)被富樫的暴力侵害时,出于自卫与制止不法侵害的目的采取了反击行为,在法律上应当是属于正当防卫。同时,两位老师还结合今年春节档电影《第二十条》中的正当防卫案例进行了跨学科分析与案例对比。
石神为什么献身?靖子又为什么自首?
从法律角度看,石神的行为既构成了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同时也构成了故意杀人罪。而张老师则从艺术角度给同学们分析了“献身”这一问题。石神献身的动机复杂而深刻,既包含了对靖子的单恋与感恩之情,同时他也是为了让其母女彻底抵挡审问才做出了“狸猫换太子”与“制造时间误差”的决策。这一过程其实可以看到数学天才石神将这一案件视作为一道他眼中逻辑严谨的数学题。从艺术角度看,石神的献身背后蕴含着日本文化中“恩”与“报恩”的美德。日本本就是一个充满双重性与矛盾性的国家,他们讲和谐平静,却又尚武。在日本,恩情文化是一道双向选择题,“受恩于人”也就意味着“报恩”,且受恩于人不是美德,美德始于积极献身“报恩”。在日本人看来,“恩情”如债,必须偿还,而且要全力以赴的偿还。而石神执着认为那日门铃一响是对自己生命的拯救,理应偿还。反言之,很多日本人为了防止自己受恩于人,他们在接受陌生人的“恩”时也会异常谨慎与礼貌。或许这一日本双向的恩情文化也为我们回答了最后一个问题,靖子为什么自首。
从法律角度看,靖子出于正当防卫导致了富樫的死亡,但最后她隐瞒其过失杀人以及处理尸体的结果是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从艺术角度看,靖子的自首背后也展现了日本文化中“物哀”的精神特质。她以悲剧的方式结束了这场复杂的情感纠葛,留给观众无尽的对于人性与道德的感慨与思考。
通过本次双师课堂,师生们不仅从法律和电影艺术两个角度深入解读《嫌疑人X的献身》,这种“辩论性”与“互动性”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思考能力且活跃课堂氛围。同时更是引发了师生对于人性、道德、法律与艺术之间关系的再度剖析。
编 辑:杨茜然
责 编:张红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