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首页 >> 特色育人 >> 教学教研 >> 正文

双师授课|命中注定的“遇见”与奋不顾身的“选择” ——《嫌疑人X的献身》

发布日期:2024-11-29    信息来源:    作者:     供稿:     摄影:    编辑:郭磊

11月14日,在博学楼203教室,电影评论中心的赵静老师与远景学院的杨晓玲老师在《从小说到电影》的课堂上和会计2401-2403班的同学们共同探讨了改编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中石神与靖子的遇见及选择。整堂课在两位老师的引领下,同学们就人物关系、行为动机和人性选择等方面思考小说的叙事与电影的主题。

图片首先,赵静老师就小说中的选段“有时候,一个人只要好好活着,就足以拯救某个人”“把我完全忘记,不要有任何负罪感。如果你过得不幸福,我所做的一切才是徒劳”等引导学生回忆剧情并进行深度交流,从选段中涉及到的人物及其关系、以及牵扯的行为动机及心理探索,同学们各抒己见,对石神和靖子的相遇时机及关系发展展开讨论。随着讨论的进行,赵老师就石神和靖子的相遇设置了一道选择题“如果按下门铃的人不是靖子,石神还会做此选择么”,对这道题的选择看出同学们的思考角度,通过大家的讨论可看出选择“不会”的同学认为石神做这些事是为了守护靖子母女,而选择“会”的同学则认为石神做这些也是一种自我需求的满足及其价值的实现。该问题的讨论涉及到人物的行为动机和心理探寻,引出了“心理学”的进一步探讨。

图片随之,杨老师以“投射”一针见血指出石神的动力所在,“投射”是将自己脑子里想的东西认为是别人的东西。石神恰是认为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极强并认为自己的选择是对靖子母女最好的保护,因此,他劝服靖子母女放弃自首选择听命于他,而石神更是为了切断案件与母女的关系,不惜瞒着二人再制造一起案件,以时间差误导警方探案。石神自认为理性的逻辑推理达到了保护靖子母女的目的,然而,靖子的自首却使他所做的一切都付之东流,理性的推断终究是败给了感性的选择。赵老师又以“靖子最后是该自首还是自保”,同学们纷纷发表见解,其中两组同学还展开了辩论,大家的探讨也出于不同的思考角度,认为靖子该“自首”的是出于对人情道德的考虑,而认为靖子该“自保”的则想到石神的所做将付之东流。最后,杨老师总结道“靖子的选择为叙事的一种闭环,从最初不经意的闯入,到知道真相的悔悟,靖子最终选择自首,美好的遇见与自我救赎,人性之善有了归属。”

东野圭吾的小说从前期精巧的“本格推理”到后期成熟的“写实本格派”的形成,无不承载了更多的人性叩问与社会反思,无论是从“技师”折射出的社会存在的生存之艰,还是从石神反映出的人性之复杂,都使我们对理性推理之下的情感选择拥有更深的体会。

影像与心理是结合更是对话。

编 辑:杨茜然

责 编:赵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