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活动

首页 >> 特色育人 >> 电影活动 >> 正文

新片速递(第200期)| 英雄远去,人性长明——《三国的星空》

发布日期:2025-10-28    信息来源:    作者:     供稿:     摄影:    编辑:郭磊

undefined

导语:

英雄远去,人性长明——《三国的星空》

《三国的星空》由学者易中天担任编剧兼监制,以曹操的青年时代为主线,从讨董卓的汴水之战延伸至官渡之战,突破传统三国叙事框架,以“星空”为意象,融合历史、诗歌与视觉美学,重构了一个兼具厚重感与人文温度的三国世界。影片在制作上力求严谨,创作团队参考了百余家博物馆的文物资料,从铠甲纹样到宴饮器具,皆还原汉代风貌。

影片试图为曹操“祛魅”,将其塑造为怀抱理想、忠汉济民的青年英雄,并赋予汉献帝更主动的政治智慧。然而,这一改编也引发讨论,角色的过于理想化,是否削弱了历史的复杂性与人物的多面性。此外,叙事在“史诗感”与“教育性”之间的摇摆,也使影片在节奏与情感共鸣上面临争议。

尽管评价两极,《三国的星空》仍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它以动画形式打破对三国故事的固化想象,用诗意的镜头语言连接历史与人性,让更多受众在“星空”下,感受了历史中那些被遗忘的微光。

大学生观影指数: 8.1

Film Review Center & Film Club

软件2402班  程研

评分:8.0

上下滑动查看

星空之下的历史祛魅与人性返魅

《三国的星空》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与影像语言,突破了传统三国题材影片的战争史观框架,转而以“星空”作为视觉母题与哲学隐喻,构建出一个兼具历史厚重感与人文温度的意义场域。该片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影像再现,更是一次对英雄神话的祛魅过程,以及对普通生命体验的返魅书写。

曹操在赤壁前夜独对星空的场景,呈现出其超越“枭雄”标签的复杂内心世界。镜头捕捉到他诵读《短歌行》时流露出的生命哲思,使其从政治符号回归为具有存在焦虑的个体。同样,诸葛亮在五丈原接雪凝视的段落,以极简的仪式感取代戏剧化的悲情,羽扇与星光的交叠,成为其精神遗产的视觉隐喻。这种处理方式,反映出影片试图打破历史人物的定型化叙事,转而探索其作为“人”的内在维度。

影片将镜头聚焦于历史洪流中的无名者。赤壁战场中紧握家书的士兵、成都城破前夜为军靴加固的老鞋匠——这些被大历史叙事长期遮蔽的个体经验,构成了影片的情感基底。他们虽未留名青史,却是历史真实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影片通过这些小人物,揭示出所谓“英雄时代”的本质,实则是无数普通人对生存与尊严的朴素追求。


软件2402班  姚乐

评分:8.2

上下滑动查看

《三国的星空》中的人性复魅与记忆重构

“星空”在影片中不仅是转场媒介,更是一套高度自觉的视觉隐喻系统。卧龙岗星空的澄澈象征理想主义的纯粹性,麦城星群的灰雾暗示英雄命运的悲剧维度,而姜维殉国时的流星则成为忠诚精神的刹那永恒与象征升华。影片通过星空的色彩、构图与运动,将自然宇宙与人性命运相联结,赋予历史叙事以诗学厚度与哲学纵深感。这种“天人之际”的影像修辞,既保留了历史的沉重感,又为其注入了超越性的审美维度。

影片结尾处,现代观众凝视文物与星空叠印的镜头,构成一个跨越时空的“记忆场”。它暗示历史并未终结于过去,而是以文化记忆的形式持续作用于当代人的精神世界。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历史叙事,不在于复述已知的结局,而在于照亮那些被遗忘的微光,让每一颗星——无论明亮或黯淡——都在文化的夜空中找到其应有的位置。


软件2402班  郭超琪

评分:8.1

上下滑动查看

于历史星丛中见人间温度

《三国的星空》不再执着于战争场面的史诗性再现,而是以微相学的镜头语言深入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在英雄与凡人之间建立起情感的叙事桥梁,从而实现历史书写的温度转向。影片对历史叙事中的“失败者”群体进行了深度的共情式书写。周瑜形象不再局限于“既生瑜何生亮”的狭隘叙事,而是通过其对江东社稷的忧思与对孙权的忠悃,展现出一个区域政治家未竟的政治理想。吕布亦超越了“三姓家奴”的道德审判,影片通过其与貂蝉的情感互动,揭示出乱世中个体情感与政治身份之间的张力。这种对历史边缘者的平视,构建了一种多元化的历史价值体系,使“星空”真正成为容纳不同生命轨迹的叙事场域。

电影中当长江水波与漫天星辰的交融,配以“青山依旧在”的画外音,完成了一场历史虚无与存在价值的辩证对话。这一极具诗意的影像段落,将观众从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向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考。历史在此不再是成败胜负的简单二元判断,而是每个生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追求存在意义的奋斗历程。这种处理方式使影片超越了历史题材的常规边界,进入了对人类存在境遇的普遍关怀。


编   辑:安志博

责   编:张振帅

终   审:张振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