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电影的十四行情书(第35期)|《里斯本丸沉没》——多棱镜下的战争、人性与记忆
发布日期:2025-10-20 信息来源: 作者: 供稿: 摄影: 编辑:郭磊
“当一艘船沉入海底,当一个人成了谜……”韩寒电影《后会无期》的这段歌词,在10月15日的放映活动中,成为叩开一段尘封历史的钥匙。在万画影城巨幕厅举办的“致电影的十四行情书主题放映活动”中,杨增慧老师以这段广为流传的歌词为引,向同学们揭示了该片导演方励与这段历史的不解之缘——正是在拍摄《后会无期》期间,作为制片人的方励在舟山东极岛首次听闻“里斯本丸”的悲壮故事,从而开启了长达八年的跨国追寻。
“里斯本丸”的故事堪称“东方的敦刻尔克”。1942年9月,1816名香港战役被俘英军被日军塞进改装货轮“里斯本丸”号运往日本。10月1日,该船在舟山群岛以东海域被美军潜艇击中,次日即将沉没时,日军竟封死战俘舱。危难时刻,中国东极岛渔民冒着日军炮火救起384名英军,并冒死藏匿3名战俘送至重庆。“这段历史如同沉船般静默多年,”杨老师引导同学们关注影片的调查过程,“方励团队通过声呐探测锁定海底残骸,并跨越六国搜集证据,最终以‘完全基于事实’的严谨态度,让这段历史重见天日。”
在影片放映结束后,杨老师特别带领同学们分析了影片独特的叙事结构。“影片最震撼之处在于平行呈现了英、美、日、中四国视角的碰撞。”她引导同学们思考不同立场下的历史记忆。同学们在杨老师的启发下,注意到许多动人细节:英国幸存者的创伤跨越三代,生活细节中仍可见战争阴影;美国潜艇兵在“执行任务”与“误伤盟友”间挣扎;日本船长后代在镜头前的局促不安;以及中国渔民那句朴素的“救人嘛,有什么值得说”。
在剖析影片的叙事手法时,杨老师着重强调了其克制而深沉的表达方式。她提醒同学们留意那些极具冲击力的无声画面:沉船舱内,战俘们齐声高唱故土歌曲;一封迟寄80年的家书,承载着无尽的思念与遗憾;2019年,洁白的花瓣纷纷扬扬地撒向沉船上空,仿佛是对逝去生命的深情告慰……
“纪录片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揭露。”杨老师在分享尾声总结道,“通过多维度地还原历史真相,本身就是对抗遗忘、告慰生命的有力方式。方励耗费八年光阴,重述1816条生命的‘未尽事宜’,让冰冷的历史数据,化作了可触摸、可感知的鲜活记忆。”
《里斯本丸沉没》突破了单一国家叙事的局限,深刻揭示了战争对人类文明的巨大摧毁。但影片中感人至深的画面,无不证明人性的光辉能够穿透民族与仇恨的重重阴霾。参与活动的同学们不仅了解到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更学会了从多元视角去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在沉思中深刻感受到生命的厚重与和平的珍贵。
Film Review Center & Film Club
《里斯本丸沉没》是一部深刻揭露二战期间人道主义灾难的纪录片,它以1942年日本运输船“里斯本丸”的沉没事件为切入点,通过幸存者口述、历史档案与水下考古发现,再现了战争的残酷性与人性在绝境中的复杂表现。这一事件不仅是二战史中一个被长期忽视的片段,更是一面映照人类命运与文明反思的镜子。
影片首先以冷静的视角呈现了事件的始末,这一悲剧的背后,是战争对个体生命的漠视,也是国际公约在极端情境下的失效。导演通过黑白影像与幸存者颤抖的叙述,让观众直面历史的血腥与沉重,迫使人们思考:在战争机器面前,人性的底线究竟何在?
然而,影片并未止步于控诉。它通过舟山渔民的救援行动,展现了黑暗中的希望之光。这些中国渔民不顾自身安危,划着小船冲向沉船区域,用最原始的方式救起素不相识的异国战俘。这一举动超越了民族与意识形态的界限,体现了人类共情与救助的本能。影片中一位年迈渔民的回忆尤为动人:“他们也是人,我们不能见死不救。”这种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与日军当时的冷漠形成鲜明对比,也提醒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代,普通人的良知仍是文明存续的基石。
《里斯本丸沉没》的叙事张力还在于其对“历史记忆”的追问。事件曾被尘封数十年,幸存者与救援者的故事几乎湮没于时间。影片通过跨国的史料挖掘与实地走访,试图填补这段空白,这不仅是对逝者的告慰,更是对历史真相的捍卫。在当今全球冲突频发的背景下,这种努力显得尤为重要——唯有铭记历史的教训,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作为观众,我被影片中个体的命运深深触动。那些战俘在舱中绝望的呼喊,渔民在风浪中坚定的双臂,以及幸存者晚年仍清晰如昨的恐惧与感激,共同构成了一部关于生存、道德与记忆的史诗。它告诉我们,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数字与战略分析,而是无数具体生命的欢笑与泪水。
《里斯本丸沉没》不仅是一次对历史事件的还原,更是一场关于人性与文明的叩问。它警示我们战争的毁灭性,也颂扬了跨越国界的善良。在和平仍显脆弱的今天,这样的作品无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里斯本丸的沉没》是一部极具价值的纪录电影。它如同将一段被遗忘的历史小说搬上银幕,以真实事件为蓝本,通过访谈、史料展示等方式,细腻地还原了“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
影片在叙事上,聚焦于个体命运,如两位年迈幸存者的口述,让小人物与历史浩劫相关联,似小说中对人物的细致刻画,使历史变得鲜活。在表现手法上,虽无小说丰富的文学修辞,但借助动画再现沉船场景,以沉浸式声画效果,营造出如临其境之感,达成了电影独特的艺术呈现。同时,它又超越了一般小说的虚构性,以纪实影像让历史真相“浮”出水面,是对那段沉重历史的真实“书写”,提醒着人们铭记历史,珍视和平,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与教育意义。
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最动人的力量,在于它用技术与叙事的双重匠心,将一段沉睡82年的历史从东海海底“打捞”上岸,让冰冷的数字与模糊的记忆,最终凝结成有温度的生命史诗。
影片没有陷入宏大叙事的窠臼,而是以“微观视角”串联起整场灾难:英国战俘日记里“海水刺骨如刀”的细节,中国渔民回忆中“木板上满是求救的手”的画面,再配上通过AI修复的历史影像与细腻的动画还原,让1942年那个漆黑的夜晚不再遥远。当镜头在海底锈迹斑斑的船骸与幸存者颤抖的讲述间切换,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是为救战俘冒险驾船的舟山渔民,是在绝望中互相传递饼干的士兵,是永远留在海底的1000多个未被记载的名字。
更难得的是,影片跳出了“受害者叙事”的单一维度,展现了战争中人性的复杂光谱。它既记录了日军的残酷,也没有回避个别日本士兵偷偷给予战俘食物的瞬间;既歌颂中国渔民的义举,也不讳言灾难面前普通人的恐惧与挣扎。这种克制与客观,让历史的重量更显真实。
片尾,当年获救的英国老兵与渔民后代隔空对话,镜头扫过舟山海边矗立的纪念碑,海浪拍岸的声音与幸存者的叹息交织。这一刻,《里斯本丸沉没》早已超越了灾难纪录的范畴——它是对生命的敬畏,是对遗忘的抵抗,更是跨越国界与时代的和解之音。那些曾被大海淹没的故事,终将在影像中获得永恒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