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专栏

首页 >> 大赛专栏 >> 正文

8所高校齐聚 10位青年电影评论者开启视“评”新纪元

发布日期:2024-10-21    信息来源:    作者:     供稿:     摄影:    编辑:周立萌

图片   2024年10月18日,书写“影”响力——2024青年电影评论者论坛在晋中信息学院万画影城2号厅圆满举行。作为第九届“三晋·光影杯”全国大学生电影评论大赛的开篇活动,此次论坛不仅标志着大赛的正式启动,更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和创意的火花碰撞。

本次论坛由晋中信息学院电影评论中心主办,以“视‘评’已来!”为主题,旨在强调“视频影评”这一新时代影评形式的力量与魅力。活动中,包括中国传媒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南京传媒学院、河北传媒学院、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晋中信息学院在内的8所院校的10位青年电影评论者,他们围绕“2024电影与大学生的新视野探索”、“视频影评与大学生电影评论新生态”两个议题进行不同角度的个人观点分享。

图片   论坛于上午8时30分准时开幕,中国新商科大学集团电影评论板块主管彭可女士首先致辞。她说到:“自2016年初露锋芒,“三晋·光影杯”全国大学生电影评论大赛便稳步前行。据统计,每届大赛平均收到投稿作品1500余份篇,从首届的24所山西省内高校参与,到如今近400所全国高校参与,至今已成功举办八届,累计吸引超过500余所高校、13000余名学子参与。与此同时,大赛经历了省赛到国赛的转变,赛道也从文字影评赛道全面升级为视频赛道,大赛的每一步发展与创新都见证了电影评论的蓬勃发展。伴随大赛发展诞生的书写“影”响力青年电影评论者论坛也成为连接创作者与观众、过去与未来、艺术与现实的重要桥梁。

本届论坛聚焦“视频影评”,不仅因其超越了传统文字的界限,以直观的视觉语言、生动的叙事手法,为电影解读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也因其让我们的电影评论更加多元、开放、包容,让我们的电影艺术更加生动、立体、丰富。”

随后,9位同学开启了他们的精彩发言。

下面让我们通过他们的发言要点一起回顾本次论坛的精彩瞬间。

议题一:破浪前行:2024电影与大学生的新视野探索

图片·陈国雄(山西师范大学)

发言题目:温暖现实主义视域下电影创作新途径——以电影《第二十条》为例

温暖现实主义作为现实主义的一种子类型,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方式开辟了电影创作的新途径。温暖现实主义直面现实的痛苦和不堪,以逼真写实性的描述直击普通大众的心灵,从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共鸣。但与现实主义不同的是,温暖现实主义在直击生活的痛点的同时,积极找寻一种具有建设性的、积极性的、温暖阳光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矛盾。此种叙事方式开辟了现实主义叙事之新的先河,值得所有的电影创作者给予关注,而影片《第二十条》堪称是温暖现实主义创作的典范。

图片·翟金朝(首都师范大学)

发言题目:金老板走后怎样——《金的音像店》的文化迷思

在这个数字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传统电影的观看方式、传播手段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共同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影片通过对金氏音像店的命运记录,折射出电影文化在新时代中的困境和转型。《金的音像店》向观众展示了一种新的电影文化可能性。在这个一切皆可被复制、被传播的时代,电影的价值不再仅仅体现在它的内容或形式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观众与电影之间的互动关系上。

图片·陈雨蒙(中国艺术研究院)

发言题目:《狗阵》:生态中心主义视域下的人狗共生

影片通过诗意化的影像美学与现实主义的叙事策略,呈现了乡村空间的双重性。在后现代语境下,影片重新审视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通过空镜头和象征性的视觉元素,展现了生态中心主义的复归。这种辩证性的表达不仅反思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失落,也为生态批评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图片·王偲嘉(晋中信息学院)

发言题目:从《白蛇•浮生》探讨中国传统神话的再创新难题

近年来,中国传统神话题材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如《白蛇·浮生》、《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等,取得了巨大成功,展现了传统神话IP的巨大潜力。然而,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避免陷入套路化,依然是中国传统神话题材影视再创新的关键难题。仅将神话元素作为噱头,缺乏对故事、人物和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不是中国神话IP影视化的长远之策。今年的《白蛇•浮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例子:如何回归传统文化内核,尊重传统文化价值观,将其融入到现代创作中。同时还要探索新的故事表达方式:跳脱传统模式,尝试新的叙事手法。

图片·郭颖(河北传媒学院)

发言题目:爱情片类型创作的新尝试——以电影《负负得正》为例

尽管爱情片在市场上仍占有重要地位,但同质化、低俗化和无脑化等问题导致其口碑下滑。电影《负负得正》通过后现代拼贴、戏仿与重构、新潮影像风格等创新手法,打破传统爱情片的叙事框架,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影体验,也在类型创作上进行了的新尝试。此外,影片还呈现出元电影特质,如“戏中戏”手法,以及其互文性元素,这些元素增强了叙事层次和深度,并激发了观众的跨文本联想。《负负得正》通过主人公的生活态度反映当代青年的自由与虚无,以及“同频共振”的爱情观,体现出当代青年爱情观的转变,对未来爱情片的发展方向的展望。

图片·张晋杰(山西师范大学)

发言题目:影像的三重在场——浅论《走走停停》的表意策略

院线电影与观众处于共时性文化场域,因此往往具有文化上的时效性,当下的电影与电影史中的电影对观众来说具有不同的意义。《走走停停》作为一部商业喜剧片,既是对一种焦虑情绪的消费,当下青年观众的焦虑情绪通过影片所提供的似是而非的解决路径在想象中得到缓解,然而同时影片又生产出新的焦虑情绪,因为具体的、实际的问题并没有真的得到解决,无论如何,还有下一部影片在等着他们。

图片·张浏浏(中国传媒大学)

发言题目:《从21世纪安全撤离》:赛博菌子、数据库与元现代主义

新媒体与互联网语境下,数据库逻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电影的创作。《从21世纪安全撤离》是一部数据库特质鲜明的影片。一方面,该片遵循数据库逻辑链接不同维度的超文本影像,以模块化思维处理非线性时空。另一方面,该影片涵括多种媒介形态与影像界面,在结构性的算法设计下实现多种媒介组接。最后,在影像数据所折射的怀旧情愫之外,影片亦呈现出一种元现代主义浪漫感性与世界之爱。

图片河北传媒学院教师白倩雨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了点评,白老师讲到:“电影这一艺术形式超越了单纯的娱乐范畴,它既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时代精神的鲜活展现。在电影赏析与影评的深度交流中,我深感多样化影片选择的重要性,当今社会,作为电影从业者,我们当借助电影理论对影片进行透彻剖析,以此提升影评的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电影与时代背景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无论是电影创作还是观影体验,都应融入对当下社会的深刻洞察与反思,旨在传递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此外,影评在连接作品、创作者与观众之间扮演着桥梁的重要角色。因此,影评应敏锐捕捉时代环境,以传递更深层次的文化意蕴与社会价值。通过影评这一载体,期望能够加深人们对电影艺术的理解与感悟,促进电影文化的广泛交流与传播。”

图片   来自晋中信息学院赵静老师也肯定了白老师的观点,她提到:“电影不仅是娱乐的载体,更是文化、社会与时代的镜像。青年评论者们通过不同的视角和理论,对电影进行了深入剖析,展现了他们对电影艺术的热爱与执着。他们不仅关注电影的叙事技巧、文化内涵和社会表达,还从温暖现实主义、纪录片的新可能性、生态中心主义、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爱情片的创新以及影像的多重在场等角度,对电影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解读。青年评论者们的视野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电影本身,他们更多地是在思考电影与社会、时代、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他们通过电影这一媒介,去探寻人性的光辉与阴暗、社会的变迁与进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电影评论中心不仅为青年评论者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平台,更肩负着培养新一代电影评论人的重任。通过引导和鼓励青年评论者们深入思考、敢于表达,电影评论中心正在为电影艺术的繁荣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议题二:映见青春:视频影评与大学生电影评论新生态

图片·韩雅凡(中国传媒大学)

发言题目:“视觉后现代”语境下的视频影评创作策略

如果说电影自身“表象——投影”的方机理从逻辑上彰显了西方现代化的象征,“视频影评”则体现了更加“后现代式”的表达逻辑。视频影评创作从本质上来看体现了语言、图形、音响综合一体的数据库思维,评论者需要调动庞大的跨媒介数据库进行“重组结构”,而非遵循传统文字写作时的“逻辑论述”。视频影评本质上延续了“议论文”的文体,而影像媒介又解放了“遣词用字”的文体限制,影像可以延伸更多“言外之意”。电影批评不仅是逻辑证明的过程,同样是批评者感性认识与审美经验的凝聚,因此视频影评更有利于批评者融入主观情感,创造意境。

图片·程旺彬(山西师范大学)

发言题目:电影配乐在电影中的功能研究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电影从诞生之初的视觉艺术转变为了一种视听综合性艺术。自此,音乐开始在影视作品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电影音乐中“原著”与“非原著”音乐都围绕着电影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契合处理,丰富剧情效果从而加强观众对戏剧情节感官体验,以达到共情效果。一部优秀的电影,完美故事情节的构建和独具个性的人物固然必不可少,但配乐和独特的音乐叙事同样不可或缺,通过不同的音乐组成形式,促进音与画的融合度与整体性。

图片·赵祖欣(南京艺术学院)

发言题目:媒介融合视域下对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的探讨

电影电视出现后,人类已经逐渐从依赖视觉阅读文字的印刷时代转向了依赖视听的电子时代。这是媒介转向对于人的影响。然而,不能忽略的是,一种媒介往往不能单独存在,而需要以其它媒介为内容,如此构成新的媒介。比如,电影本身是一种媒介,但其故事的文本本身为文学、文字;其声音构建本身也可单独作为媒介出现。所以,媒介融合和跨媒介性是当下艺术中逃不开的话题,更是深刻影响了电影这一门年轻的整合了多种媒介的新兴艺术。电影如何与其它媒介融合,采用了怎样的方式融合,未来还将怎样发展。都是我们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图片山西传媒学院禹雅慧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了点评,她很欣喜地讲到:“晋中信息学院电影评论中心开办的这次青年论坛意义非凡。视频影评作为影视专业大学生影评的新生态,展现了青年学者们在形式上拥抱新事物、在内容上拥抱新理论的积极态度。青年学者们在视频影评中融入独特视角和跨界融合的创新关键精神,是学术界突围和找到新领域的。视频影评作为影视专业学生创业新赛道的现实意义,具有很强的商业潜力和市场价值。”

图片中国新商科大学集团电影评论板块主管彭可点评到:“在刚刚的讨论中,同学们对当前电影市场的态度和态度得到了肯定,认为他们以真诚、包容的态度看待电影,并对电影的好地方有深入的理解。同时,他们对视频的重要性和视频音频的运用表示了肯定,并对视频论文的表达表示了肯定。然而,视频影评在国内的发展历程中,从娱乐化到商业化,再到学术界的靠拢,呈现出一种先锋性。影评大赛中,理论的正确性常常被质疑,而非仅仅通过分析作品来印证。影评的真实意义在于它是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桥梁,能够真诚地反馈作品的问题,并为观众提供指导。尽管过去的影评形式已经发展成熟,但在现今的媒介和表达方式中,影评仍然是承载电影热爱的容器。”

图片   论坛于上午11时50分圆满闭幕。晋中信息学院电影评论中心主任张婧在闭幕总结中表示:在“人人都是评论家”的时代,晋中信息学院电影评论中心以打造中国大学生电影评论基地为使命,力图发掘有温度、有高度、有广度、有态度的电影评论,让任何人都能坚持“发出自己的声音”。希望本次论坛能够成为一个平台,一个起点,让每一位青年电影评论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勇敢地发出自己的见解。

图片图片   书写“影”响力——2024青年电影评论者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青年电影评论者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和交流思想的平台,更为电影评论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青年电影评论者们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为电影评论事业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编 辑:吴依蕊 张思舒 刘雅君

责 编:李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