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课堂】 《了不起的盖茨比》:虚假爱情背后的心理机制和社会现实
发布日期:2024-10-21 信息来源: 作者: 供稿: 摄影: 编辑:周立萌
一部优秀的小说,一部优秀的电影,总是能带给读者和观众诸多层面的思考,《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不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透过看似混乱的爱情关系,通过课堂上抽丝剥茧的分析,两位分别来自电影评论中的贾云霞老师和通识课教学部幸福课的罗娟老师从电影学与心理学两门学科的角度,带领同学们一起解析故事中三对“爱情”背后的心理机制和社会现实。
作为《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小说的作者菲茨杰拉德,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就将自己所属阶级的影子投射在了故事中的人物身上。老牌贵族的傲慢姿态,荒淫无度的糜烂生活,以及贵族阶层对于爱情的态度,通过菲茨杰拉德的文字生动地进行了展示,而导演在改编的过程中通过视听语言上的细节设计,和情节的取舍排列,让他们的姿态更直观地被看到。
在对小说和电影进行展示的同时,贾老师首先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向同学们进行提问:大家如何看待这部作品中的三对“爱情”,他们之间是真爱吗?大家觉得真爱应该是怎样的?在同学们热烈的讨论和抢答之后,经过贾老师的引导,同学们一致认定三对都并非真爱,而是以自我内心和阶级地位为需求的利益化虚伪爱情。
罗老师则根据同学们讨论后的结果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盖茨比与黛西之间的爱情,以及盖茨比为何会如此执著等两个方面进行剖析。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契可尼效应”,讲的是人们会对未完成的事情耿耿于怀。对于未完成的事情,因为驱动力未被满足,印象反而被加深,长久留在心里,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对于初恋念念不忘的原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盖茨比在爱情中的这种心态正是这种心理导致的,把爱情变成了一场执念。
两位老师结合虚假爱情的成因,对同学们应持有的爱情观进行了积极的引导,同时指出作品如此设计爱情,是为了揭示当时美国社会阶级跨越的不可能性和美国梦的虚假性。最后,同学们在课堂上就这一主题表达进行了个人观点的阐释。
本次双师授课不仅让同学们从人物塑造的角度了解了小说作者和电影导演的意图,同时也通过对主人公心理的分析,和同学们对问题的看法,让同学们领悟到心理机制对人行为的影响作用,以及人作为社会的人,其背后所体现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特征.故而一部优秀的作品必然是一部深刻地反映着人性主题和社会问题的巨作。
编 辑:张雅洁
责 编:贾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