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活动

首页 >> 特色育人 >> 电影活动 >> 正文

新片速递(第198期)|《猪猪侠:一只老猪的逆袭》:数据库的混杂与流量的失效

发布日期:2025-10-20    信息来源:    作者:     供稿:     摄影:    编辑:郭磊

作为“猪猪侠”IP系列诞生二十周年的纪念之作,《猪猪侠:一只老猪的逆袭》借势观众对经典旋律与表情包文化的集体怀旧,重塑了“老猪”这一熟悉形象,并打出“全龄共赏”的口号。影片借用《喜剧之王》的故事母题,以一位“过气演员”的重返舞台为核心,展开了一段携带温情又不免自嘲的尝试之旅。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萌”元素遍布,也印证了东浩纪所言“角色魅力的消费化”趋势——观众不再依赖完整叙事,而是沉溺于数据库式的元素拼贴与感官满足。

如何在熟悉的套路中焕发新意、让情感与叙事更加饱满流畅,成为这部作品面临的最大考验。究竟是成功突围,还是艰难转型?三位同学对此给出了不同的思考与答案。

大学生观影指数: 4.83

Film Review Center & Film Club

审计2506班  姬梦轩

评分:6.0

上下滑动查看

作为伴随“猪猪侠”IP长大的观众,这部电影最触动人心的,是它跳出了低幼动画常见的“打怪升级”套路,把镜头对准主角的“老去”与“重拾”。影片没有复杂的情节设置,而是讲述曾经能轻松拯救世界、保护伙伴的超级英雄,如今却成了普通、健忘、行动迟缓的“老猪”,并且这位中年猪猪侠正面临职业危机。

而这位过气明星,又打算如何重新找回自我的故事。这位昔日风光无限的明星,又将如何找回曾经的自我?故事正是围绕这一转变展开。

从结构来看,影片延续了动画片中常见的情节模式:遭遇挫折-重新成长-突破难关,以此推动人物转变。然而,恰恰是这种经典框架,在流畅的叙事节奏和细腻情感的支撑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片中的笑点也紧跟潮流,巧妙融入网络热梗,贴合当下年轻观众的审美趣味。

不过,影片也有一些略显刻意的桥段,反派角色形象单薄,动机交代模糊,似乎只是为了给主角制造麻烦而存在;部分煽情桥段略显用力过猛,台词表达稍显直白,缺少情感的自然流淌和积累。

但整体来看,这部动画值得推荐。它并未强行让老猪猪侠回到“巅峰状态”,而是告诉观众“勇气不分年龄”,轻轻叩击观众心门。这份温和的价值观,既守住了童年IP的温度,也给了长大的观众一份久违的感动——原来英雄也会老,但藏在心里的勇气永远也不会过期。


财管2501  许怡宁

评分:5.5

上下滑动查看

诞生于2005年的“猪猪侠”(GG Bond),凭借粗糙的“颜艺”与“贱萌”语言风格,在短视频时代意外重获关注,重回大众视野。电影《猪猪侠:一只老猪的逆袭》也由此成为这一IP二十年兴衰轨迹的映照与延伸。

影片打着“少儿化”迈向“全龄化”的旗号,讲述了猪猪侠从昔日顶流沦为无名演员后,渴望重新翻红、却误入阴谋漩涡的故事。“少儿化”的一面体现在密集的搞笑台词、抽象热梗与夸张形象;而“全龄化”的探索则试图通过“蔡徐坤”“咸鱼翻身”“卷”等流行语,触及当下打工群体的共鸣点。影片中关于“流量崇拜”“劣币驱逐良币”的讽喻,也让成人观众找到了某种现实的投射。

然而,在无厘头式的喜剧基调之外,影片的调侃与包袱显得略显用力。相比“魔童”与“白蛇”等近年来的高品质国漫系列,本片在画面精度与叙事衔接上依旧延续旧有模式,缺乏新鲜的创意表达。尤其是片中“现实世界”与“动画世界”之间的脱节,让故事层次稍显单薄。

作为“猪猪侠”IP二十周年的转型之作,影片的野心可嘉,但在兼顾成人情感与少儿娱乐的平衡、以及叙事创新的深度上,仍显力有未逮。对《猪猪侠:一只老猪的逆袭》而言,这次逆袭,更像是一场尚未完成的实验。


电子2502  樊凯涛

评分:3.0

上下滑动查看

《猪猪侠:一只老猪的逆袭》的叙事并不复杂,本质上是一个“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动画版本——或可视作《喜剧之王》的再创作。影片在结构上沿袭了经典的“英雄迟暮”叙事,但在当下“大叙事”消亡、“小叙事”泛滥的语境中,它更像是一场老IP自我模仿与情怀消费的实验。对“萌”元素的持续追捧,使《猪猪侠》与“柯南”“喜羊羊”等系列动画一样,成为满足娱乐需求的稳定产品。影片甚至在片头模仿了漫威影业的标志性开场,将猪猪侠指认为“英雄回归”。

电影保留了猪猪侠无厘头的视觉与语言特征——露脐背心、圆滚身形、接地气的俏皮话;同时混杂了逗逗迪迪、孙悟空、哪吒、特朗普等形象,乃至电影《乘风破浪》的画面,制造出当代社会热词“大乱炖”。通过动画世界的“点赞危机”折射了媒介与受众之间的互文关系,具有一定的自反意味。然而,类型化的“英雄迟暮”叙事并未被讲出新意,缺乏应有的情感强度与叙事平衡。小呆呆、超人强等角色的戏份不足,也让老粉丝倍感遗憾。

影片试图通过“老猪回归”与“表情包再造”唤起大众怀旧情绪,但反派通过“病毒点赞”攫取流量的桥段恰恰在文本内外揭示了现实困境:当情怀与网络狂欢成为吸引注意力的捷径,叙事空洞与创作疲态随之尽显。最终,这场预想中的“逆袭”注定只能走向失败。


编   辑:安志博

责   编:郑开明

终   审:张振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