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活动

首页 >> 特色育人 >> 电影活动 >> 正文

新片速递(第193期)|《志愿军:浴血和平》:历史诠释的雄心与困境

发布日期:2025-10-20    信息来源:    作者:     供稿:     摄影:    编辑:郭磊

undefined


作为《志愿军》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浴血和平》承载着为系列画上圆满句号的厚重使命。影片以宏大的制作规模,聚焦于抗美援朝战争中“边打边谈”的关键阶段,力图在银幕上再现前线浴血、外交斡旋与后方决策的壮阔全景。我们能看到导演在战争场面营造上的不懈努力,如上甘岭战役的惨烈与英雄时刻的感人,都留下了令人动容的片段。

然而,这部志在打造史诗的作品,也面临着叙事上的巨大挑战。为了涵盖复杂的历史全景,影片采用了多线并进的叙事结构,但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线索的分散与叙事的断裂。部分观众感到,谈判桌戏份的张力未能充分展现,一些关键人物角色的塑造,因篇幅所限未能深入,其故事弧光也显得有些仓促。如何在有限时长内,平衡“史”的广度与“诗”的深度,成为了影片引发讨论的核心。

《浴血和平》无疑是一部诚意之作,它再现历史的雄心值得尊敬。但其在叙事节奏与人物刻画上留下的些许遗憾,也让我们看到驾驭如此宏大题材的难度。它成功地唤起了我们对先辈的敬意,同时也为历史战争片的创作,提供了可供探讨的空间。

大学生观影指数: 8.6

Film Review Center & Film Club

机电(专升本)2505班  苏晨洋

评分:8.6

上下滑动查看

作为《志愿军》系列的收官之作,《志愿军:浴血和平》将镜头对准抗美援朝战争中后期的“边打边谈”阶段,以“谈判”与“战场”双线并行的叙事架构,诠释“浴血为和平”的核心命题,在历史还原与情感共鸣中为系列画上句点。

影片最鲜明的创作特色是采用“谈”与“打”的双线叙事结构。谈判线聚焦板门店会场,通过敌方调换座位、提供虚假数据、枪杀我方警卫排长等细节,揭露其傲慢无礼与规则破坏行径;我方谈判团队则以沉着应对、据理力争的表现,彰显捍卫国家尊严的坚韧。战场线则串联起枫川里高地争夺战、上甘岭战役、金城战役等关键战事,同时再现了反击美军“绞杀战”与“细菌战”的历史场景。

作为系列终章,影片的叙事短板同样突出。因试图涵盖过多历史事件,剧情呈现“贪多求全”的问题,多数事件点到即止,情节连贯性不足,整体节奏仓促局促。人物塑造也显单薄,除李晓、林月明等核心角色外,多数人物浮光掠影,部分角色牺牲情节设计突兀——如贯穿系列的孙醒在中立区背对敌人被射杀的桥段,与其一贯谨慎作风相悖,解释也难以令人信服。

尽管存在争议,影片的精神价值仍得以凸显。通过谈判桌上的据理力争与战场上的血肉拼搏,影片清晰传递出“和平从不是妥协换来的”这一核心认知,具象化了“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战略意义。

片尾停战协议签订与现实中迎接英烈遗骸的片段形成呼应,将历史记忆与当代情感连接,让观众直观感受“山河无恙”的来之不易。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使得“铭记英雄、珍惜和平”的主题具有强烈的当代共鸣,也让影片成为兼具教育意义与情感价值的影像载体。


机电(专升本)2505班  严新喆

评分:8.9

上下滑动查看

2025年国庆档,陈凯歌导演的志愿军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志愿军:浴血和平》重磅推出。这部影片以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了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勇无畏和伟大牺牲,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当我坐在巨幕影厅,满怀期待的观看完这部电影后,闭上眼睛回想,无论是和平谈判期间,双方在谈判桌上的博弈,还是战斗英雄,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战斗的胜利而奉献,无不展现出在那个新中国刚刚成立,国际形势严峻,我中华儿女为了在这风雨飘摇的时代保卫国家的信念与对和平的渴望。

电影采用了最先进的特效技术,打造出了逼真的战争场景和震撼的视觉效果。无论是飞机轰炸、坦克冲锋,还是战士们的近身肉搏,都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战争的紧张和刺激。同时,影片的摄影和画面构图也十分精美,每一个镜头都充满了艺术感,让观众在欣赏战争场面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电影艺术的魅力。

这部影片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和缅怀,更是对和平的呼唤和对未来的展望。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铭记历史,珍惜和平,才能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它也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要发扬志愿军战士们的精神,为了自己的梦想和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机电(专升本)2505班  茹晨康

评分:8.3

上下滑动查看

《志愿军:浴血和平》这部电影,给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真实”。它没有刻意去塑造完美无缺的英雄,而是毫不避讳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本质。松骨峰战役那段,炮弹横飞、泥土四溅的画面让我几乎屏住呼吸——那不再是历史书上的文字描述,而是一场真实的生死较量。这种真实的震撼,恰恰是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地方。

虽然影片在人物刻画上可能还有提升空间,但它的双线叙事设计得非常巧妙。一边是前线战士在冰天雪地里用生命坚守阵地,另一边是中国外交官在联合国会议上据理力争。这种平行蒙太奇的剪辑方式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当年的胜利不仅靠战场上的牺牲,也需要在国际舞台上争取话语权。正是前线将士的浴血奋战,为新中国赢得了发声的底气。最让我触动的是那些战场上的生活细节。战士们休息时聊着家乡菜,憧憬着战争结束后娶妻生子的平凡生活。这些片段让英雄形象变得有血有肉——他们不是天生的战士,而是一群怀着朴素愿望的年轻人,为了守护身后的万家灯火,选择直面恐惧和死亡。

看完电影走在回家的路上,看着街头巷尾的和平景象,我突然对“和平”二字有了更深的体会。这部电影没有进行说教,却让我深刻意识到,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安宁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它让我思考,作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年轻人,我们该如何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又该如何在自己的岗位上延续那种责任与担当。

《志愿军:浴血和平》可能不是很完美,但它成功地完成了我们与历史直接对话。它不仅是对历史的描述再现,更像是对人们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在感受历史厚重的同时,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并思考自己肩负的使命。这部电影值得每一个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年轻人去看、去思考。


编   辑:安志博

责   编:杨增慧

终   审:张振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