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片速递(第192期)|《风林火山》:浓郁的破碎感与碎片化叙事
发布日期:2025-10-20 信息来源: 作者: 供稿: 摄影: 编辑:郭磊

极简影像与极繁叙事的碰撞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用“哑炮”形容《风林火山》再适合不过。导演麦浚龙延续其一贯的华丽场面与阴郁风格,配以错综复杂的叙事,建构了一个看似恢弘实则散落的故事碎片。故事发生在一个架空的“黑色之城”中,核心情节是围绕一场由爆炸案引发的“蝴蝶效应”。正如导演所言,欲借用“风林火山”这个古典哲学概念,描绘一个冷酷但充满宿命感的现代都市。
Film Review Center & Film Club
于冰雪血火间,解构电影《风林火山》
麦浚龙的《风林火山》,是一次对类型电影影像语言的大胆革新。影片以极致风格化的视听语言,在冰雪覆盖的香港构建了一个关于权力、欲望与救赎的暗黑故事。
影片的视觉体系极具冲击力,常年降雪的香港并非科幻设定,而是麦浚龙对城市腐朽的隐喻。雪代表旧势力,血代表渴望颠覆的新生力量,二者碰撞的意象贯穿始终;金城武饰演的李雾童就困在这冰雪牢笼里,他住在隧道的“洞”中,这个“洞”既是父权的束缚(出身贩毒家族),也是富二代身份的精神空虚,他渴望砸碎“洞”的动作,是对命运的反抗,出生于贩毒家族却想“禁毒”的矛盾;刘青云饰演的黑警以“为哮喘女儿买药”为借口,却当着女儿面抽烟,出卖卧底,揭示了父爱其实是贪欲的伪装;“蛇羹”是集团老臣的拿手菜,有驱寒作用,对应常年降雪的香港,而李雾童是一条冬眠的蛇,隐忍多年却终在蛇羹的权谋厮杀中爆发。蛇羹是旧时代的符号,他幼时隐忍对蛇羹的厌恶,恰似对家族贩毒宿命的妥协,而最终的反叛则是与腐朽秩序的决裂。李雾童禁毒是为了卖药,他以为的禁毒理想,实则是李雾童的药剂师女友的谎言洗脑,那些看似拯救世界的白色药丸,不过是另一种合法的“毒”,这层设定让人物的挣扎更具荒诞性,暗示绝望世界里“药”比毒更具杀伤力。
麦浚龙摒弃了传统港片的快节奏特写,以固定镜头、长镜头和远景来呈现动作戏,古天乐领衔的杀手小队段落里,鲍起静饰演的欢姐戴着老花镜为杀手拆枪的温情细节,与火炉焚枪的冷酷宿命形成强烈对冲,让“人沦为权力工具”的隐喻愈发明显。这种克制的镜头语言,让《风林火山》在视听上区别于传统港片。
影片极具风格化的影像语言难掩其碎片化的叙事线索,故事涉及黑警、毒贩、药剂师等多条线索,而断续的叙事节奏很难在短时间内理清人物关系和事件逻辑,反而让电影晦涩难懂。
《风林火山》像一幅未完成的画,但其在类型片框架下的艺术探索,金城武对“李雾童”复杂人性的精准诠释,以及麦浚龙对香港电影未来的叩问,都让它成为近年来港片的的一枚重磅炸弹。
冰封的野心·散落的碎片
——《风林火山》的美学狂欢与叙事困局
走进影院前,我带着对"八年磨一剑"港片的期待——毕竟麦浚龙的《僵尸》曾用暗黑美学颠覆类型片想象,而《风林火山》的全明星阵容与"暴雪香港"设定,更像一场为影迷量身定做的视觉盛宴。可当片尾字幕升起,留在记忆里的只剩漫天飞雪的冷冽,以及被叙事切割得支离破碎的观影体验。
影片的视觉表达堪称登峰造极。麦浚龙用一场永不停止的暴雪,把霓虹闪烁的香港变成了冰封的修罗场:铜锣湾街头的积雪没过脚踝,玻璃幕墙映着惨白的天光,连枪战溅起的血都像落在雪上的红梅,带着残酷的诗意。最惊艳的是那场"静默枪战"——没有轰鸣的枪声,只有子弹穿透身体的闷响与雪花飘落的簌簌声,暴力被剥离了喧嚣,变成一场充满禅意的视觉仪式,每一帧都够得上电影海报的水准。全明星阵容也没让人失望:古天乐剃光头时露出的疤痕,藏着角色未说出口的创伤;梁家辉把退休警察的疲惫与执拗揉进眼神;金城武沉默时的侧脸,自带一种疏离的破碎感,演员们用克制的表演,在混乱的叙事里撑起了角色的骨架。
但再极致的美学也撑不起叙事混乱的硬伤。影片开篇就抛出三条线索:制药大亨遇袭、街头无差别枪击案、药品黑市的权力真空,本以为会像精密齿轮般咬合,最终却成了各自打转的陀螺。刘青云饰演的缉毒警前半段还在追查线索,中途突然"消失"近半小时,再次出现时已经和主线脱节;高圆圆饰演的"幕后推手",戏份少得像客串,她的权谋算计全靠几句台词拼凑,连人物动机都模糊不清。没有前因后果的情节跳切,没头没尾的人物出场,让观众全程都在"猜关系""补逻辑"。
更可惜的是影片把太多精力放在了"装裱"上,却忘了给故事找个"魂"。它想讲的东西太多:新旧秩序的碰撞、人性的挣扎、权力的腐蚀,但 每条线都浅尝辄止。梁家辉角色的妻子遇害往事,只靠诊所里的一张剪报一笔带过;金城武饰演的杀手为什么突然反水,铺垫得比雪花还薄;就连核心的"侨言集团内斗",也只剩几个大佬开会的空壳场面。节奏的失衡更让这场"猜谜游戏"雪上加霜,前半段用文艺片的慢节奏铺氛围,镜头对着飘落的雪花能拍半分钟;中段突然插入港式枪战,血浆与爆炸齐飞;结尾又突然转向哲学独白。这种断裂感,就像你正吃着火锅,突然被塞进一块冰淇淋,不是不能接受混搭,是毫无过渡的切换让人措手不及。
走出影院时,我还在想那些被浪费的细节:雪地里的脚印、未拆的信件、角色袖口的旧伤,它们本可以是串联故事的钥匙,却成了美学狂欢的陪衬。或许就像影片里那场永远下不完的雪,《风林火山》也被自己的野心"冰封"了,它有成为经典的所有零件,却没能拼成完整的模样。
内存再大,也装不下空洞的灵魂
——《风林火山》的视听奇观与叙事迷失
黑泽明的《七武士》结尾有一句著名的台词:“胜利的不是我们,是那些农民。”这句充满历史洞见的结语,道出了电影艺术的本质——无论技术多么绚烂,最终打动人心的,永远是那些扎根于人性土壤的故事。然而,在《风林火山》这部备受期待的电影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导演仿佛一个沉迷于画面的孩子,将所有的电影技术都铺陈在银幕上,却忘记了画面本身应该带来的乐趣。
《风林火山》无疑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饕餮盛宴。从开场那场雨夜追逐的戏码,到中段长达二十分钟的城市爆破场面,再到那些精心设计的武打动作,每一帧画面都在诉说着制作团队的技术实力。这些技术元素单独拎出来,都是很好的的摄影示范。然而,当这些华丽的外壳被层层剥开,我们会发现,故事竟是如此的杂乱——一个本应充满张力与深度的故事,被切割得支离破碎;一群本应立体丰满的角色,沦为推动场面的工具人。例如:狄文杰妻子的故事想要表达什么?如果仅是为了塑造男性角色的人物特点,那也大可不必。
当我们回溯电影史的经典之作,《教父》中那场餐馆刺杀戏的张力并非来自血腥渲染,而是来自角色内心的挣扎与抉择;《千与千寻》的魔力也不止于画面的精良,而在于那个关于成长与记忆的普世寓言。这些电影之所以能够穿越时间,被评为经典电影,正是因为它们将技术完美地融入叙事之中,让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而《风林火山》恰恰缺失了这种融合,尤其是在电影后半段,多线叙事的场面逐渐失控,人物毫无逻辑的消失又再现,让叙事更加混乱。
不难发现,华语电影近年来陷入了一种危险的迷思:以为大投入、大制作、大场面就能造就经典。在这种思维驱使下,无数电影人前赴后继地投身于技术的比拼,却忽略了电影最本质的魅力——讲一个好故事、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风林火山》正是这种迷思的产物,它像是一张存储量巨大的内存卡,装满了各种炫目的特效与技巧,却缺少一个能够让观众产生共鸣的“外显器”——那个能够将技术转化为情感,将画面转化为思想的叙事核心。
也许,《风林火山》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作为一个警示:在电影创作中,内存再大,也不能装一具空洞的灵魂;技术再强,也撑不起苍白的叙事。只有当技术与故事如阴阳般相生相济,电影才能真正实现它的艺术使命——不是让人惊叹“这电影拍得真好”,而是让人感叹“这样的电影应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