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活动

首页 >> 特色育人 >> 电影活动 >> 正文

院线观影(第151期)|《编号17》:当银幕成为社会病症的X光片

发布日期:2025-05-07    信息来源:    作者:     供稿:     摄影:    编辑:郭磊

图片一部悬疑科幻片正以病毒式传播撕裂舆论场:有人看见《编号17》里复制人伦理的赛博寓言,有人读到后疫情时代的身份解离症,更多人则在帕丁森滚出打印机的经典镜头里,听见打工人困在系统里的骨骼脆响。这座由记忆碎片搭建的叙事迷宫,意外成了全民议题的投影仪——当AI换脸技术攻占短视频平台,当社交账号沦为数字人格的临时躯壳,电影中“消耗体”的生存困境早已突破银幕。观众们争论不休的不仅是剧情逻辑,更是科技文明对人性边疆的蚕食:被格式化的记忆是否还算人生?可批量生产的情感能否定义存在?在算法编织的信息茧房里,每个人何尝不是寻找原厂编号的“17号”?这部现象级悬疑片,终在集体叩问中显影为整个赛博时代的自画像。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同学们是如何评价的吧!

图片大学生观影指数: 7.7

Film Review Center & Film Club

行管(专升本)2401班 刘阳

评分:8

上下滑动查看

这是一部充满人情味的科幻片,一场属于科幻世界的黑色喜剧。让人拍案叫绝的地方,在于电影对人性的深度挖掘。通常科幻片里探讨的是宏大的宇宙观、高科技或者外星生命,但《编号17》却剑走偏锋,把焦点放在了“复制人”的身份认同、自我价值和人性选择上。当你发现自己不过是一个可以被无限复制的“产品”,当你的存在变得不再独一无二,那种恐惧和迷茫,比任何外星怪兽都要可怕。消耗体米奇的无奈、挣扎、愤怒以及最后的觉醒,当人们开始质疑整个计划的合理性,探讨起生命的意义时,深刻的哲学思考让这部科幻片瞬间升华,仿佛一个关于生命、自我和选择的深刻寓言。在这个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的宇宙里,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和价值。电影以独特视角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命题:当复制成为可能,当生命可以无限延续,人们追求的究竟是什么?是无尽的生存,还是那份无可替代的自我?如今人们看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先进科技不断出现,面对AI人工智能,也有很多恐惧和焦虑。在这种喜忧参半抑或悲观的笼罩下,如米奇一样的普通人,又该以何种方式适应未来?

经管2201班 何欣逸

评分:8.5

上下滑动查看

奉俊昊不愧是一个有着社会学背景的导演。在预告片里看似喜剧的内容,随着叙事的进行,都被置于广泛延伸的社会学议题背景中严肃展开,既有宏观,也有微观。其中比较集中的刻画是针对逐利扩张的资本家和利用大众传播造神的独裁者的讽刺,他们看似光辉伟大的身影,似乎在“恐怖”虫子面前都显出猥琐可笑。同时,社会学层次的思考不排斥个体的探讨,这一点也得到充分展现。故事转折处是米奇一分为二,一个很温顺,一个却相反,成为主流人格的火爆反面。最后,当米奇有了姓名,也意味着他成为了独立的个体。在这里,有了最后的反转,与他离开地球前看似活在人群中的情况不同的是,巴恩斯这个只有在社会中才有意义的符号姓名,代替了如卡路里指数一般显出客观高效的编号数字,米奇也才成为了那个活着的、完整的、独特的、唯一的米奇。

行管(专升本)2401班 续国梁

评分:6.5

上下滑动查看

在这个所有生命都可以被量产的赛博时代,《编号17》用克隆人的血痕撕开了科技伦理的创面。当第17号与18号实验体在培养舱外相遇,这场关于人性复刻与灵魂重生的寓言,在星际殖民的背景下迸发出惊人的思想能量。影片最锋利的刀刃,在于将克隆人置于"人形电池"的残酷处境。男主作为可无限复制的消耗品,每次死亡都不过是系统后台的代码重启。这种永劫轮回的宿命,在17号与18号的镜像共生中获得了双重解构——温和的17号承载着人性残留的温度,而暴烈的18号则像被系统BUG催生的复仇幽灵。当两个复制体被迫执行虐杀原住民的任务时,这场自相残杀的戏码俨然成为统治阶层精心编排的人性实验。黑色幽默的笔触在政治讽喻中肆意生长。那两个戴着滑稽高帽的统治者,像是从《1984》片场走错片场的喜剧演员,他们用幼稚园级别的权谋玩弄着星际殖民游戏。当权杖变成孩童的玩具枪,所谓"最高指令"不过是代码海洋里漂浮的电子垃圾。这种荒诞的权力解构,让血腥的殖民史呈现出卡夫卡式的荒诞质地。

编 辑:杨茜然

责 编:郭 磊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