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活动

首页 >> 特色育人 >> 电影活动 >> 正文

院线观影(第149期) | 《天堂旅行团》:当救赎沦为一场精心设计的旅行

发布日期:2025-05-07    信息来源:    作者:     供稿:     摄影:    编辑:郭磊

图片当治愈系鸡汤遭遇残酷现实,《天堂旅行团》的疗愈叙事是否真的能抚平当代青年的精神褶皱?这部改编自张嘉佳同名小说的电影,试图用颓丧大叔与绝症少女的意外同行,编织一张覆盖生死、救赎与成长的情感网络。壮阔的自然风光与市井街巷的烟火在镜头下流淌,看似构筑起足以让观众沉浸的疗愈场域。但当我们撕开温柔滤镜,那些被诟病的剧情断层、情感硬着陆与符号化表达,恰如刺破童话的荆棘,暴露出商业类型片在解构现实困境时的乏力与矛盾。当"活着就有希望"的箴言反复叩击银幕,究竟是对抗虚无的良药,还是消费苦难的伪命题?或许答案就藏在那些未竟的叙事褶皱里,等待观众用更锋利的思考剖开糖衣。

图片大学生观影指数: 4.8

Film Review Center & Film Club

物流2301班 曹译夫

评分:5

上下滑动查看

文学是“可写的文本”,而电影是“可读的影像”,但是两者都服务于“余味”的生成——作品结束后仍能在观众意识中持续发酵的绵长意蕴。然而在《天堂旅行团》试图将原著文学中的“余味”直接转化为影像时,却是不可避免的陷入了后情感主义,所以这部影片的失败并非是通俗意义上的失败,更多的是从改编之初的入手点便开始犯错。

影片强行构建了操控观众情感的系统,导演通过高频配乐切换与原著中台词金句的投放,将原著中恰到好处的诗意异化为标准化的泪点。不经让人感叹电影如今已过度商业化,甚至于沦落至只能通过过度消费观众情感来创造余味。宋一鲤的蜕变仅通过直播讲述旅行故事完成,只能让人感到成长与经历不相匹配的割裂感。将原著中每一个配角身上所具有的苦难以及人生的纵深,直接修改为几种疾病名称的标签符号,这种对文学之美进行的粗暴剥离,不仅仅消除了原著的能带给人的余味,更把整个故事剧情魔改成了荒诞的无知想象。

而张嘉佳原著的力量源于其文章中每个路人都承载不一样的生活之痛,通过每一个人的碎片化最终构筑起宋一鲤内心的高墙。但这部影片的改编却将细腻入微的文学粗糙修改为几个强行拼接的故事,正如影片中的台词所言,一路上碰到了“锲而不舍的人”、“爱而不得的人”和“向死而生的人”,短短几个词语却取代了原著中普通人困境的纵深,不断感叹“活着多好啊”来规训观众,倒像是防止青少年自杀宣传片。当电影试图以公路片公式取巧的获取文字里的感情时,反而丢失了原著对生命之重进行描写的余韵,那些在文字间隙呼吸的留白,那些在镜头辗转中生长的情感,才是余味滋长的土壤。

当然影片并非完全没有可圈可点之处,当镜头偶尔脱离剧本的操控,如宋一鲤夜晚坐在帐篷旁边仰望星空,又如镜头在最后转向“余生小聚”带给观众的触动,这些未被精心设计泪点的寂静瞬间,反而触及了余味的本质。它不是被强行设计的感动,不是被导演塞到观众脑中的各种心理鸡汤,而是观众在影片中能够自主发现的诗意。事实上这也提示着未来在改编中需要注意的地方,若是每一位编剧能不直接消费观众情感,而是用影片创造出新的余味,用镜头语言重构原著的难以释怀之感,表达那些文字难以表达的感受,或许在银幕上能有更多优质改编作品。

近年来小说改编电影的情况似乎愈加频繁,而《天堂旅行团》所处的困境也是现如今大多数文学改编电影所共有的。或许真正的改编余味,不在于忠实复现文字的表象,而在于用影像的独特性重写故事的余味。当银幕上的蓝色旧面包车最终驶向漫天烟火时,观众期待的不仅是角色的救赎,更是在未来看到更加生动的艺术创作。

数字2402班 李宇慧

评分:4.5

上下滑动查看

《天堂旅行团》原著凭借细腻的情感、丰富的人物塑造和连贯的叙事,为观众编织了一场充满温暖与救赎的心灵奇旅。然而,改编电影的呈现却不尽如人意,与原著相比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在故事脉络方面,原著以宋一鲤的人生困境为起点,穿插他与母亲、妻子的过往,以及与小聚的相遇相知,通过旅行团的形式,将一系列事件和人物有机串联,逻辑清晰,层层递进。电影却为了在有限时间内呈现核心情节,大幅删减和简化内容,导致故事发展缺乏连贯性。比如宋一鲤母亲的情节,原著中母亲的病情、自杀未遂后的瘫痪以及对宋一鲤心理的深远影响,都是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电影里这些内容被大幅压缩,使得宋一鲤的绝望情绪缺乏足够铺垫,难以让观众深刻理解他一心求死的心境。

人物身份的改变也是电影的一大败笔。原著中的李树是一位扎根乡村的教师,因癌症去世,他与学生田美花之间的故事充满温情与遗憾,这一人物形象丰富了小说的内涵。而在电影中,李树变成了宋一鲤的大学同学,与田美花成了夫妻,这种改变严重破坏了原著中人物关系的层次感。方块七在原著中瘫痪在床,生活艰难,电影里却只是腿瘸并开了小超市,人物背景和性格的改变,使得角色在故事中的作用和情感表达大打折扣。

原著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既有宋一鲤内心痛苦的压抑描写,也有旅行途中的轻松时刻,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充分沉浸。而电影中节奏拖沓缓慢,很多不必要的场景和对话占据了大量时间,关键情节的发展却太迅速,导致观众的情绪波动小,提不起兴趣。

《天堂旅行团》电影版虽然有着良好的原著基础和优秀的演员阵容,但在故事改编、人物塑造和节奏把控等方面的失误,并没有将原著的魅力成功呈现到银幕。对于看过原著的观众来说,电影的呈现无疑是一种遗憾,完全没有可比性。

数字2402班 徐慧然

评分:5

上下滑动查看

走进影院观看《天堂旅行团》,本怀揣着对一场奇妙光影之旅的期待,影片落幕,复杂的观影感受在心头久久徘徊。

《天堂旅行团》用看似精致的画面与流畅的叙事,组成了一个看似完美的包装。影片在叙事结构上呈现出一种精心设计的中规中矩:故事走向清晰可辨,情节发展符合预期,每个转折都在观众的预料之中。这种稳妥的叙事策略,确保了影片的完整性,却也暴露出创作者在艺术表达上的怯懦。

影片陷入了典型的类型片困境。其中,人物与事件过渡存在严重断层,事件如同随意洒落的棋子,毫无逻辑关联。就像旅行团里便利店兄弟及失恋者晶晶的加入,没有丝毫征兆,上一秒主角还独自面对生活,下一秒身旁就多了几个来历不明的伙伴,他们的过往、加入旅行的动机一概不知,对主角成长和剧情推进毫无助力,显得突兀又多余。 在人物塑造方面,内心与观念的呈现太过浅薄。角色像是被设定好程序的人偶,喜怒哀乐通过喊口号式的机械台词和并不明显的情绪波动频繁输出,使观众难以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亦无法体会到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配乐也未能锦上添花,旋律没能与情节同频共振,高潮时激昂的音乐响起,却无法让情绪随之高涨,反而有种格格不入的尴尬。

剧情是支撑电影的脊梁,可《天堂旅行团》的剧情主线像是被迷雾笼罩。影片试图通过三个关键情节点来构建戏剧张力,但这些情节点的处理却显得力不从心。场景转换生硬,情感铺垫不足,导致本该动人的时刻变得仓促而平淡。三个核心点—治愈、救赎与希望,本该是闪耀的星辰,却被杂乱的叙事和松散的节奏掩盖,难以散发光芒。风景画面本应是这场旅行的美丽陪衬,然而影片中的山川湖海、城市街巷,都平淡无奇,未能展现出旅行的诗意与浪漫,无法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震撼与心灵的慰藉。

影片高潮的演唱会更是让人失望。作为情感宣泄的关键节点,它的出现毫无铺垫,像是凭空插入的片段。那些本应催人泪下的瞬间,因为缺乏伏笔,仓促闪过,观众还没来得及沉浸其中,感动就已消散,只留下满心遗憾。

《天堂旅行团》最终呈现的是一部摇摆不定的作品。它有着看似精致完整的结构,却在表达上畏首畏尾;它试图打动观众,却因缺乏真诚而难以引起共鸣。在真善美的大主题下,“既要又要”这种创作上的妥协与怯懦,决定了此影片的平庸。

编 辑:杨茜然

责 编:杨增慧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