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只此青绿》以其细腻的艺术表现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赢得了观众的好评。影片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也没有特效轰炸的大场面,但正是这份润物无声的细腻,让观众沉浸其中,感受到了艺术传承的浪漫。
影片通过现代人的视角穿越回北宋年间,让观众得以近距离接触年仅十八岁便留下传世之作的画家王希孟。他的生平、他的创作过程,以及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都通过电影得到了生动的展现。同时,影片中的舞蹈表演也极为精彩,演员们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恰到好处,力透纸背的情绪和山水画的活灵活现让观众大饱眼福。
本期院线观影有四位同学走进电影院,观看了这部电影,让我们看看他们的评价。
大学生观影指数:7.9
Film Review Center & Film Club
王柏霖 2423170209 评分:8
上下滑动查看
没有对话居然也能拍电影。
这部影片全程没有语言描述,全是镜头语言来表达,满屏都是青绿色与墨色交融而成的画面。
当展卷人打开画卷,与18岁的王希孟相遇,感受他的煎熬。千里江山图中的各种场景,从养蚕、织绢、制笔、篆刻、制墨、磨石等制作都用舞者的灵活的舞姿体现出来,这些制作的过程都在演员生动的舞姿中活了过来,也将我们领入了画卷里面,其中最令我感同身受的就是第十篇的“入画”,经历了各种挫折,心中的那抹“青绿”带他入画,在里面翩翩起舞,将江山的美放在笔尖,展露出来。形成这幅完美的作品。这部电影真的把《千里江山图》演活了“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
不过,一句对白都没有都是舞蹈的形式,很难让人理解,导致很多人看不懂,这是这部剧的遗憾,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将这部影片串联起来 。
赵彦琳 2423170233 评分:7
上下滑动查看
从舞台到银幕,传统文化破圈之旅,唤醒中国人的文化认同。
《只此青绿》这部电影通过舞蹈、灯光、服装等多方面的精心设计,将宋代美学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自信和审美意趣,还跨越了语言障碍,连接起不同文化。
这部影片虽然我有点欣赏不了,但是整体观影感还是很不错的,舞者们用身体语言诠释着《千里江山图》中的山水意境。她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充满了情感与力量,让我非常震惊。在青绿的篇章中,舞者们仿佛化身为了山水的精灵,她们的舞姿与背景的山水融为一体,让人仿佛置身于那幅美丽的画卷之中。而希孟的独舞,则展现了他的才情与激情。他在雨中的肆意舞蹈,在雪夜的苦苦思索,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年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这部影片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文化传承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应该学习古代工匠们的匠心精神,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李慧 2423170201 评分:8
上下滑动查看
《只此青绿》新颖题材无声胜有声,代入感强转接丝滑,令人印象深刻。
《只此青绿》是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用全新的视角出现在观众的面前,将静态的绘画转化为动态的舞蹈,以全新的视角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令人久久不能忘记。舞蹈的形式鲜活呈现,舞者们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到位,那灵动的身姿、优美的线条,尽显中国古典舞的魅力。
电影开头跟随展卷员穿越古代一起探寻王希孟的故事。从绘画到篆刻,从织娟到制笔,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匠人们的心血,也提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最后的“入画”更是让我们身临其境,沉浸式体验。最后围绕千里江山图人群,驻足片刻就纷纷离去,只剩展卷员和希孟。希孟的视线从下到上,以及他和展卷员的作辑,更是让我感动不已
«只此青绿»不只是一场舞蹈表演,更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
多雪苹 2423170208 评分:8.8
上下滑动查看
此无对白,身心投入。画面震撼,回味无穷。
《只此青绿》以北宋少年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为线索,为观众展现了中国文化之美。全片没有任何一句对白,只有音乐和字幕,形同20世纪初的无声电影。但是有诗云“此时无声胜有声”用来形容它恰好不过了。电影的无对白,仿若没有尘世的喧嚣,只为希孟全身心投入到创作这幅传世名画中;背景那美妙的音乐,有了丝竹的悦耳,使得这部“默片”看上去“默而不寂”。这是我非常喜欢的形式,能让我身临其境。
电影以2017年《千里江山图》展出前,一位文物工作者徐徐展开《千里江山图》为开始,通过对原料、希孟的个人经历的着重描写,暗示着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千里江山图》的问世: 细心刻印的篆刻人,艰难上山的采石人,庐中织布的织绢人,竹林孤寂的制笔人,寒冬锤墨的制墨人,无不为这一画作的问世而付出。终于,在电影的最后,希孟画出了他人生当中的那一道最美的风景。之后,影片在希孟的仰天长叹中进入尾声。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最独特的电影,没有一句台词却好看至极。祖国的大好河山,让我震撼不已。也许这就是美的诱惑力,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编 辑:张佳欣
责 编:李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