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活动

首页 >> 特色育人 >> 电影活动 >> 正文

镜遇——讲座(第66期)|九十年代影视叙事中的气氛美学探究

发布日期:2024-10-14    信息来源:    作者:     供稿:     摄影:    编辑:周立萌

在这个金秋时节,晋中信息学院的电影评论中心于9月20日下午14:00成功举办了一场关于“90年代叙事美学”主题的讲座。闫莹老师从90年代的社会变迁、叙事气氛及其对文学和影视作品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引发了与会师生的热烈讨论。

探索90年代的叙事氛围

闫莹老师首先回顾了90年代中国社会的背景,从经济改革到城市化进程加速,这一时期的社会变迁深刻影响着当时的文艺创作。她指出,90年代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社会结构的重塑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现实生活中,还在文学和影视作品的叙事中得到充分体现。

“90年代的叙事美学,不再是单纯的英雄主义或理想化的浪漫,而是更加强调真实、复杂的社会现实。”闫莹谈到,那个年代的作品往往通过对犯罪、暴力等现象的描绘,揭示了社会的阴暗面以及人性中的挣扎。

犯罪与正义的多维探讨

在讲座中,闫莹特别提到了犯罪与法律主题如何在90年代的叙事中成为关键元素。她认为,以往的叙事往往将法律与正义视为绝对的存在,但是在90年代的作品中,这种理念开始动摇。许多作品通过对法律盲点的探索、对犯罪分子内心世界的剖析,让观众反思何为真正的正义,又如何看待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在视觉艺术上,90年代的影片如《漫长的季节》《河边的错误》等,通过对暴力和反社会行为的展现,迫使观众面对那些被社会忽视的角落。”闫莹补充道,“这种真实与残酷的叙述风格,使得观众对于作品中的人物情感更加深有感触。”

人物情感的深层解析

除了对社会现象的呈现,闫莹还强调了90年代叙事中人物情感的复杂性。在那个充满矛盾的时代,角色常常面临着道德的困境和生存的压力。“这些作品不仅具备娱乐性,更重要的是,它们引导观众深入思考人性的脆弱与坚韧。”她表示,在90年代的叙事中,人物的心理描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


结束与展望

最后,闫莹老师总结道,90年代的叙事美学不仅为后来的影视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借鉴经验,也让我们在面对现实问题时,能够以更为宽广的视野去理解人性、社会和道德秩序。她鼓励现场的学生们,要在未来的创作中,勇敢地探索复杂而多元的叙事方式,传达出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本次讲座吸引了众多师生参与,大家在互动环节积极提问,与闫莹老师分享自己对90年代文学影视作品的见解。通过这场活动,参会者对90年代叙事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为今后的学习与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思考。

编 辑:孙培盛

责 编:闫 莹